不离於世间,亦不着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六十华严经卷五六。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三
菩萨不离开烦扰的世间,也不贪恋繁华的世间;游化世间,没有障碍,犹如风游虚空,不牵不挂。
这个偈子讲到不离世间和不着世间;反过来说,也有一些人是逃离世间,那是还对世间有所执着。就像怕火而避火,虽已离火,仍在厌火,岂非执着!厌离世间的人是小乘,贪恋世间的人是凡夫,这两类人都有执着。唯有大乘菩萨是既不离开世间也不贪恋世间。菩萨在世间到处游化、时时游化而不为世间的罪恶及烦恼等所困。大乘菩萨住於世间是为救度众生,一般凡夫住於世间,却是自恼恼人。可知智者到人间是为入世救世,愚者在人间是为混世。
《六祖坛经》说:“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因众生而有,有众生才需要佛法;唯世间才有众生,唯世间才需要佛法,所以,离开世间不需要佛法。
有人以为,入山求法求道,得道之後就要离开世间。这不是正确的观念。释迦牟尼佛为度众生而修行,成佛之後,四十多年中都在人间辛苦忙碌救济众生。若无众生可度就不需要佛,佛也不需在这个世间出现。修道应该从世间的立场出发,得道之後依然在世间行道,这才是真正的佛教。
一般人在有所表现、有所贡献时,多半踌躇满志,自认有功劳、有功德,这就是执着,把成就当成是自己拥有的东西。
大乘菩萨的精神是,虽然做了功德,帮助了人,却以为众生是自己成长、自己成熟、自己自助,凭的是他们自己的善根。当众生沈溺於醉梦之中时,菩萨仍要努力让他接触,尽量给予帮助。但有一些人既不主动接触也不被动接触。你要帮他,他也拒绝。菩萨对这种人不会失望,不会怨恨,不会认为他是魔、是鬼。菩萨不会强求,却愿以耐心和悲愿来等待因缘成熟,在因缘未成熟时,不会认为那些人是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因此,菩萨心中没有怨怼,没有仇恨,也没有永远不得救的人。谁是菩萨呢?只要愿意做如此学习的人,你、我、他都可以是菩萨。
“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世间不可能没有障碍,时间、空间、人际、心理、身体皆有障碍。但菩萨不离世间也不着世间,不论因缘成熟与否都同样努力。他知道要使因缘成熟,必须有主观条件配合客观因素,因此既不失望也不视之为障碍。若有任何情况发生,那是因缘不成熟之故,继续努力便可了无障碍。“虚空”有二义:1.空中什麽也没有,风可自由吹拂。2.空间有物,风遇物体会转弯,不觉得那是阻碍,高吹低掠只是在运动而已。若学习到了这样的心态,保证天天都会过得非常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