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果逸
导读:
佛教对于中国绘画,有着很深很广的影响。佛教东传,给中国美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题材和风格,不仅使中国美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并且佛像画自身亦成为了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枝奇葩。从更深的角度讲,佛像画的绘制不是一种单纯技巧与工艺,它是一种修炼和一种境界,而佛像画的真谛却在于,画家是要用自已的心灵去描制庄严、神圣的法相世界。只有赋予精神内涵的作品才是真正具有价值和永久不衰的艺术真品。
佛教的传入,是从西北陆路与西南海路,双方并进,而印度绘画艺术的输入途径,也完全一致。印度原始的绘画与中国汉代以前的绘画,是各自独立,没有任何相似点的。
到东汉时期,佛像随佛教传入,据《佛祖统记》中记:“传蔡愔于明帝永平初遣赴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一说永平九年),偕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当时以白马驮经,及白毡裹释迦立像,因在洛阳城西雍关外,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乘万骑三匝绕塔图。”《魏书·释老志》中也说:“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又说:“明帝并命画工图佛,置清凉台显节陵上。”这是中国最早佛教绘画的记录。就现存的古代壁画看,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阿富汗巴米阳石窟壁画以及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克子尔明屋佛洞壁画,都是佛教遗风最相似的壁画。到敦煌千佛洞—北魏时期的绘画作品看,仍然具有印度佛教画的风格。
自汉以来,以擅长绘制佛画的画家逐渐增多起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著名的画家曹不兴及西晋的张墨与卫协。曹不兴画的佛像,是根据西域康国人康僧会而学来,僧会来中国南方传佛教,同时带来了印度佛教画的样本。由此,曹不兴也被誉为“佛像之祖”,他对佛教东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他的画风被卫协所传承,后来又传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人,其佛像画绵延不绝,风行百代。卫协生于西晋,当时有画圣之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卫协组七佛图,人物不敢点眼睛。可以想见画面的微妙与神圣。东晋还有最著名的画家顾恺之,他也是一位佛像画的高手。《历代名画记》中记载说:“顾恺之曾于瓦棺寺北小殿画维摩诘,画完毕时,其画光彩辉目数日……”
佛教画的初期,依据的多是印度传来的图样,到梁代善画佛像的张僧繇时,他独出心裁,创立了“张家样”的楷模,使佛像更趋于中国化,从此佛像画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南北朝后期,张僧繇的影响力相当大,很多后人都是学习他的画风,所谓“望其尘躅,有如周孔”,可见其声望之高。他在佛教绘画的发展中,也是一位有力的推动者。当时,还有一位北齐的画师曹仲达,佛画颇享盛名。曹氏来自中亚地区,带有很强的域外风情,其特点是衣服紧窄,大约为印度式样,自创立了“曹家样”,为唐代盛行的四种佛画风格之一,与当时吴道子结合中国传统风格,而创立的“吴家样”并称齐名。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后人对他们的评价。
隋朝时,还有不少印度画僧来到东土,为中国佛像绘画,渗入了不少新鲜的元素。在我国新疆、甘肃等地的洞窟壁画,都是来自中亚细亚的僧人或是印度僧人与中国画师一起合作完成的。当时著名的画僧释迦佛陀、吉底俱、摩罗菩提等都是的印度人。观此,中国画坛上佛教艺术所占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到了唐代,佛教绘画盛极一时。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两京外寺观画壁一百四十余处,东都寺观画壁二十处,多出于名家之手”。其中吴道子的画就有三十二处,他的画迹,多在寺观中,可惜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在 “会昌灭佛”时,多被破坏殆尽。据史书记载,当时名家的作品幸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后又经历世代的劫难,也都付之灰烬。至今,敦煌的千佛洞,保存的唐代壁画为最多,幸好可以弥补这个遗憾。千佛洞是唐代壁画与彩塑的洞窟,共207个,分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可为唐代佛教绘画、雕塑的杰出代表。这些洞窟壁画,虽则出于无名画师之手,但是研究唐代画风,应该与大家的手法是相一致的。
这些壁画的内容,多为是佛经经变故事、净土变相以及佛菩萨像等。佛画内容较之过去更丰富,色彩也比较绚烂,表现的境界也更宽广。唐代最流行的是佛教净土宗,因此净土变相在壁画中表现得最多。在众多变相作品中,不仅有对极乐世界描绘,还点缀了很多常人社会的生活场景,其乐观、明朗、富有情趣,把世俗的情感、愿望与绘画相结合,这也上唐代佛画的一个特点。不难看出,佛教信仰已被普通大众所接受,并且深深植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中,佛教艺术得到了民间的拥护,因此更开拓了佛画的创作园地,同时也扩大了中国佛像画的影响。
隋唐以来,众多艺术家都热衷于佛像画的创作。据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记载,名画家从事佛画创作层出不穷,佛、道宗教画,在那一时期已成为绘画主流。佛像画更多的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技法,逐渐与印度本土的风格相分离,这充分展现出中国艺术家的智慧和独特的气质。到这一时期,中国佛像画不仅在形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形成了自已的风格,创造了诸多优秀的佛画作品,表达了人们对精神世界以及对法相世界的追求与向往,这些都无疑说明画家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他们对佛教深刻感悟力的真实写照。
自唐代的佛教绘画的高潮之后,佛画虽然不断演变,但在气魄与构图上,都远远不及唐代的宏伟大气。宋以后,画院画家与文人士大夫,更多趋向于山水花鸟画的创作,佛像已不再是绘画的主流内容。后来,又由于禅宗的盛行以水墨画的兴起,佛像画风格与前代大相径庭。后至元明清三代,中国内陆与尼泊尔、西藏等地区的艺术形式发生了很多接触与碰撞,所以新的佛画艺术形式也在变化和融合中,又引发了近代佛像画新的绘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