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严法师
一、学佛有层次
今天的题目是‘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今天我是有层次的来讲,那便是如何学佛、修行,最后能达到什么目标。以往人们一听到佛教,就认为是迷信,仅会消极地诵经念佛、消灾求福、超度亡魂。其实那是宗教信仰的层面,虽也有其必要,然而佛法的利益、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是要给活人用的。
二、禅与净都是整体佛教
禅如何用于日常生活?先当了解禅与佛教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禅与佛教不一样?
有人认为禅宗为佛教整体中的一部分,这个看法不一定正确,佛教与禅实是分割不开的;最好是说:‘佛门虽浩瀚,方便有多门,若从一门入,即见其全貌。’所以禅宗是佛教的一个门,不仅是佛教的一部分。
近代中国佛教把修行分为两大类:一为念佛法门,叫作净土宗,一为禅修法门,称为禅宗。若将禅与净土,看作截然不同的法门,也是错的;若说参禅即不念佛,念佛即不修禅,那也不对。因为念佛的方法也是禅的修行法门之一,禅修基础的重要,被列为戒定慧三无漏学的一支,故与念佛的净土法门不相违背,而且能够相辅相成。所以自五代及宋朝开始,许多禅宗大德特别强调参禅与念佛并行,称为禅净双修。像明末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也是禅师,近代虚云老和尚,是禅宗的祖师,但他也劝人念佛并主持佛七。念佛往生净土,参禅明心见性。禅修得力,念佛便能易得一心不乱,保证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念到心无杂念,正好可参‘念佛是谁’的话头。一旦‘疑情’成片,便接近悟境的现前了。
念佛工夫已深,正好可以参禅。念佛时妄念纷起,也不妨反问:‘念佛是谁?’用来打住妄念,正好又是参禅的方法,好象是在提醒自己,正在做着什么。
有位居士问我:‘念佛的方法是什么?’因为他常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乱想。问题就是他没有警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何一边念佛一边妄想?若能常常反省,妄念就会越来越少。尽管如此,若能一面打妄想一面念佛,也是不错。至少要比一面打妄想,一面做坏事好多了;若能扎扎实实一心一意念佛,才易得一心不乱,而与禅定相应。所以说禅宗与净土宗都是全体的佛教,念佛与参禅修法虽小异,也都是最好的办法。
三、如何是佛教?
净土是修行佛法者的共同归宿,所以三世诸佛,各有其果位上的清净国土。禅修是修道者共同的条件,无论大小乘的修行方法,都不能没有定慧的工夫,定慧不二便是禅悟。禅净两者,都是整体的佛教,净土是从果德著眼,禅修则是由因行着手。
至于如何是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非常有名的〈七佛通诫偈〉,即是过去七佛,成佛之后都是以这个偈子教诫弟子。这四句话耳熟能详,人人会说,但不容易做到,因为它是佛教的总纲。
有的人认为只要不做亏心事,便是好心人。怎样才算好心?这其中有很多学问。不做恶是好心,止恶行善是好心,行善不求回馈是好心,誓度一切众生是好心。所以好心有大小多少、有限无限等的不同。我有位弟子在他出家前,认为自己是好人,出家后不久,即跟我说他的心不净、语不净、身不净,觉得罪障很重。其实若不学佛修行,许多人没有标准就会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若能静下来反省一下便可发觉,每天所做的坏事、说的坏话、想的坏念头,还真不少呢!所以‘诸恶莫作’并不容易。
至于‘众善奉行’,是教我们尽可能地多做好事,只要是对大众有利的事,都应义不容辞地全力去做。
至于‘自净其意’,即是内心不存恶念邪念,更不容有邪见。还要做到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以及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清净,那就更不容易。有人问我:‘为何要诵经、念佛、拜佛、打坐、拜忏?’其实这些都是为达到自净其意之目的而施设的修行方法。
四、禅的内容是什么?
谈到禅的内容是什么?我也有四句话,贡献诸位参考:‘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止恶,不思善恶。’它们也是有层次的。
‘有善有恶’即是人间社会各有各的善恶标准,只要是宗教、种族、政治、经济等立场不同,善恶的标准往往就会不同或相反。经常一个人被一方视为神圣的伟人,另一方看作恶魔与罪魁。纵然在同一个宗教之内,也可能由于观点的不同而互以恶魔相待,党同伐异,善善恶恶。也可能由于利益的互惠,早上仇视的敌人,晚上成了亲密的盟友。故从自私自利的角度看世间的伦理,虽然有善有恶,其实是善恶不明。
‘知善知恶’必有其客观的标准,否则,仍与有善有恶而善恶混淆的层次相同。其客观标准,可有两个原则:一是以社会共同的立场为标准,所谓公是公非:二是以自我的良心为标准,所谓设身处地。
每个社会因不同的文化层次及时代背景,即有不同的标准,即使是生活于共同的风俗习惯中,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公认的善恶标准也不会一样,古代与现代的标准又有差距。所以地域性及阶段性的‘公是公非’,并不就是正确的判断;唯有今天如此、明天也如此;在这个社会如此、在那个社会也如此,尽管风俗习惯不同,但原则不变,这才是真正的善与恶的标准。因此以佛法的立场来看,其善恶标准是以护生为第一,不认为外教徒为魔鬼,只能说他们的层次不够高,但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应该承认他们的价值。
至于‘设身处地’的良心准则,可能对也可能错,那要看此人的宗教信仰是否有偏差,学识见闻是否够深广,人格的成长是否够健康,否则所谓良心,可能根本是他私人的偏见。
‘为善止恶’是在知善知恶之后,从认知心发展成为语言行为及身体行为。既然能依客观的标准,知道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便当尽可能去做益人利己的事,约束自己的心行及言行,不仅止于不伤害他人,而且要更积极地修福修慧。此在佛法中,有所谓‘四正勤’的德目:‘已生之恶当断除,未生之恶令不起,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以此四德能断懈怠,故又名为‘四正断’。这是在修道过程中,必须时时提起,念兹在兹的工作。
‘不思善恶’即是修行到了心无罣碍得失的解脱层次,必定会从善恶相对的‘有’,而至超越于善恶执著的‘空’,才能算是究竟。故对于一位得大自在的菩萨而言,他虽为了众生得度而说有善有恶,而说知善知恶,而教人为善止恶,但在他们的智慧之中,乃是无善无恶的。
我常说:‘世界上有坏事而没有坏人’,这算不算已到不思善恶的程度?不算,因我还有善恶之分,但我至少已根据佛法,考虑到人的本质都可能是好人。佛说众生皆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只因为受了环境的影响,失去身心的主宰而动了坏念头、做了坏事,但在这之前及之后,这个人不见得一直在做坏事,也不是永远都在做坏事。只是在那一刹那间,念头混淆而导致行为的错误。因此可知,人在基本上都应该是好人。
曾经有人问我:‘若有一个强盗杀了人,而他自己也受了伤,逃到你的庙里去,你会怎么处理?’我说:‘当务之急,是先救人一命,不过问他是如何受伤的。’即使是做了坏事的人,也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可能。如果我们常去盘算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会得,何者会失,那就不是超越,也不能从烦恼中得到真正的解脱。
禅宗的六祖惠能,在他从五祖弘忍座下得法传承衣钵之后,逃往岭南途中,被惠明追上之时,六祖便把衣钵放在石块上,任他取走,惠明则说:‘我不是抢衣钵而来,是为求法而来。’惠能便说:‘既然为法而来,请将心放平静,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么时,看看你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六祖坛经》的‘不思善,不思恶’,便是不须想到善与恶的问题,超越了善恶相对的执著心,主观的我便不存在。把自己的妄想、执著、烦恼,全都放下之际,就是本来面目显现了。所谓本来面目是什么?即是无所罣碍的清净智慧心,又称为平常心。平常心是什么?就是无得失的心、非善非恶的心。
五、禅的理论是什么?
禅的理论是什么?即是‘似有似空,知有知空,悟有即空,非有非空’的四句。
何谓‘似有似空’?请问诸位,在今天的生活中,有了钞票是不是会有烦恼?没有钞票是不是更烦恼?究竟有了好还是没有的好?相信没有人会说没钱是好的。而禅所谓的有,是指有形的财产和无形的功德。无形的功德,往往要借助于有形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完成。从有钱财而变为有功德,已是一大进步。因身外乃至身内的财物,犹如过眼的云烟,不持久也不可靠,功德则是盗贼抢不走、水火坏不了的,乃至多生多劫可以带得走的。
如果更进一步,对于功德,也不该执为实有,否则就是有为有漏和有限的功德。譬如梁武帝做了不少建塔斋僧的善事,菩提达摩却说他没有功德,那是因为梁武帝执有功德,希望有回报,便不是无上功德。故当以‘似有似空’来做一切功德,是最好的。同时也要以‘知有知空’的层次,来指导自己,配合他人。因果的定则,必定是有,因缘的聚散,所以是空;不为福报而做功德,为求佛道,当勤修行。
‘悟有即空’又是更深一层了。《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所成的人生是有的,若以甚深的智慧加以观照,即知五蕴无常,五蕴本空,便是悟有即空。若见五蕴即空,便不会执著贪取五蕴,也不致厌离讨厌五蕴。所以患得患失的人,不能见到‘悟有即空’的境界,若能‘悟有即空’,则在得意时不会忘形,在失意时不会绝望,成功没有止境,失败不会持续。能做当做的便要不断地做去。
‘非有非空’无所谓‘有’,也无所谓‘空’,《金刚经》说:‘非法非非法’也即是这层道理。执‘有’会烦恼,执‘空’则消极,不执两端就会左右逢源。例如今天的我,为了净化人心、净化社会,为了提升人的质量,建设人间净土,为了建设法鼓山成为世界佛教的教育园区,若你们问我需不需要钱时,我一定说很需要。可是钱对我而言,就跟没钱一样,因这只是个管道,取有补无,而我本人仍然一介僧侣,两袖清风。这样的情况,说我有钱不对,说我无钱也错,宜说‘非有非空’才好。
六、我愿无穷
今天法鼓山有十多万人在推动净化世界的工作,大家也期望能成长得很快,早日完成大业,而且常有人会问我何日能够完成?我总是回答:‘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何日完成则不知道。’因此有位居士问我:‘如此说法,是不是对于法鼓山的完成缺乏信心?’我说:‘怎么会呢?’我对法鼓山理念的推动,是有绝对信心的,今日世界需要它,永远的未来世界也需要它;我们一定要有信心,全世界只要还有人类的日子,都会需要法鼓山的理念来帮助。这不是我的狂妄,也不是我的智慧,而是法鼓山所推行的正信的佛法。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来已历二千六百年,经过无数人的弘扬传承,我圣严只是参与弘扬的一分子;而且释迦世尊以及历代祖师先贤,都还没能把全世界佛化净化,我是何人,怎么可能盼望在我手上就能完成了呢?不是我没信心,而是我不能说这种话的。不过,作为一个佛教徒,应当效法菩萨的悲愿:‘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今生做不完的事,愿在未来的无量生中继续推动,我个人无法完成的事,劝请大家来共同推动。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