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我的学佛因缘
文/李命贤 新浪佛学长期征稿
在童年的记忆里,乡下每个村子差不多都有各自的庙宇。然而,那些庙宇却多是一片荒芜,断壁残垣,杂草丛生。即使有几处象样的所在,也被挪作了他用。每当与小伙伴们结队去玩耍,常常会有上年纪的老者前来告诫:不要太放肆了,要恭敬。虽然我们这些小孩子也会照着去做,却终究不明白是为什么。开口去问,长辈们只说庙里供着佛菩萨,对佛菩萨就要恭敬,至于其他,也就说不清楚了。
后来长大,识得几个字后,就去看《西游记》。那里的孙悟空,是我们崇拜的偶像,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降妖除怪,大闹天宫,连玉皇大帝都不放在眼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却被如来佛祖反手之间压在五行山下,若非唐僧搭救,只怕到现在都不得脱身。我想,如来佛祖的本事到底要比孙猴子强得多,最钦佩的人物,也转为如来佛祖了。《西游记》看过后,疑问又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东土的和尚为什么非要到西天取经?唐僧为什么又叫唐三藏?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比,哪个更厉害?弥勒佛到底是佛还是菩萨?为什么唐僧师徒第一次取到的是无字经,而无字经反倒比有字经好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拿去问父母,父母不知道;拿去问师长,师长不明白。有时甚至因此招来几句责备,大概的意思是,不好好学习,尽想些奇里古怪的事情,总之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现在看来,这些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在那时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由此而来的神秘感,是佛教在童年时代留下的最初印象。
真正对佛教有所了解,是在大学期间开始的。20世纪90年代初,我有幸进入位于杭州西子湖畔、老和山下的大学学习。在这所国内外知名的高等学府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名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告会。报告会上,杜维明、成中英、汤一介、庞朴等学者应邀出席并作了精彩演讲,我被深深地吸引了。由此,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兴趣,并特意选修了一些相关课程。
记得有一门是李明友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李教授是任继愈先生的弟子,学识渊博,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尤其是黄宗羲的思想有着深入研究与独到见解。李教授讲课时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言语诙谐有趣,甚至在学生表现得缺乏礼貌的情况下,也不愠不火,风度翩然。随着课程的进展,我逐渐知晓了先秦儒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向我徐徐开启,佛教文化作为其中最为绚丽多彩的部分,就这样走入我的视野:大乘、小乘、空宗、有宗、天台、华严、法相、唯识……而李教授给我们布置的期中试题,竟然也出自佛门僧肇的《物不迁论》。
此后,为了解更多的佛教知识,我专门阅读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书籍,知道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四大皆空、五蕴非我;知道了“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一苇渡江、九年面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虽然所了解的只是一些皮毛,却不自量力,先后写了几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方面的文章,刊登于我所在科系的系刊上。由于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缺乏,文章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使一些同学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可谓是意外的收获。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有幸结识了一批在家学佛的居士。大家经常在一起切磋经验,交流心得。其中有一位老居士,乐善好施,德高望重,在居士中颇有威望。我去登门拜访时,话题自然离不开学佛。只记得当时自恃看了几本书,就天上地下地侃了起来。老先生面带微笑,不言不语,不厌不烦,一直仔细地听着,直到我说了个够,最后却不置可否,而是问了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学佛?学佛的目的是什么?没想到,这样简单的问题竟然把我问住了。看着我窘迫的样子,老先生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如果学佛只是因为感兴趣,只是为了谈玄说道,逞口舌之能,那么你就不是在学佛,只是把佛家的三藏十二部教义当作知识来学习,而不是落到实处去修行,那就失去了学佛的意义。佛法不仅是知识、理论,它真正的意义,是要指导现实人生,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规范、教化的作用,让我们了生死,得解脱,成佛道,度众生。即使是经、律、论背得烂熟,却说着一套,做着一套,那就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如同一桌丰盛的筵席,如果你只是站在一边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如何好吃,那如何美味,但却始终不把饭菜吃下去,那最后还是会饿肚子,这就是“说食不饱”的道理。
老居士的一番话,对我不啻于当头棒喝,打掉了我的傲气,也使我对自己有一个反省。是的,接触佛法以来,除了知道几个故事,了解几个名相,常逞口舌之能,御人以言辞之外,财、色、名、利一点舍不得,贪、嗔、痴、慢一点断不掉,烦恼依旧是烦恼,苦痛依旧是苦痛,这不正是“说食不饱”吗?于是,我赶紧请教该怎么做。老先生又开导说,佛法不外乎“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能持戒就不是学佛人。这可算作我真正学佛的开始吧。
在后来的日子里,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一位同事在车祸中丧生。虽然生死似乎是世间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当一张熟悉的面孔突然从你身边永远消失,当“死”这样的字眼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联系在一起时,由此而来的疑惧与困惑,使我陷入对死亡的深深思考之中。人生的幸福与欢乐,在死亡面前顿时显得那样脆弱,那样不堪一击。而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毕竟需要一个肯定的回答。由此一念之向上向善,求寂求止,使我意识到,只有学佛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生死”从何而来?从每个人的“业力”来;“业力”从何而来?从“身、口、意”的造作来;为什么会“造业”?那是因为有“惑”。对人生的道理不明白,对宇宙的认识颠倒了,便会“由惑造业,由业受苦”。而要明白人生的道理,认识宇宙的真相,就要以佛法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理上求慧,事上修福。只有“福慧圆满”,才能超越生死轮回,获得究竟解脱。
如今,在研究所与众多同学一起随济法师学习佛法。不知不觉中,两年的时间已经过去,现在又面临如何在修学道路上做更进一步的选择。佛法讲“诸行无常”,虽然世界时时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但我相信,不管怎样,我都不会放弃我的追求,因为那已成为我生命的内容。对此,怎么能放弃,又如何能放弃呢?
学佛,我别无选择。
——摘自《我们都是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