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坐看云起》

自号山人的济群法师,居于五老峰阿兰若处。阿兰若为梵语音译,意为寂静处。此处曾是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住锡南普陀期间的掩关静修之地,如今,弘公手书的甘露井依然泉涌汩汩,清冽如昔。

穿过甘露井所在的几重岩洞,是掩映在竹影中石砌禅房。屋中素朴的白墙上,挂着“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的木刻楹联。这副集自《华严经》的对联,不仅彰显了大乘自利利他的核心精神,也是兰若主人始终不变的愿力所在。

关 键 字:济群法师 坐看云起 访谈

坐看云起

  • 发心求正觉 忘己济群生
  • 自号山人的济群法师,居于五老峰阿兰若处。阿兰若为梵语音译,意为寂静处。
  • 并非名僧的高僧
  • 见到济群法师,他正在西园戒幢律寺一间独居的禅房内盘腿打坐,墙壁上的一副对联巧妙地嵌入了法师的名号,“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
  • 慈善的精神
  • 佛教慈善本就是慈善机构的源头。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就有了这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专门用以救济贫穷等。
  • 有声有色 无心无相
  • 其实我也不习惯四处奔忙,但又觉得很多弘法的事应该去做。于是,我就定期到苏州上一些课,或到别处做几场讲座,然后回到阿兰若静修一段时间,有劳有逸,日子就在一动一静中流动着。
  • 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
  • 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济群法师的这一理念渊源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希望藉此摆脱人们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真正走入生活。
  • 佛教在当代社会
  • 佛法认为,无明使人类沉溺于生死流转,要改变命运,首先要改变对生命的错误认识,而闻思经教、树立正见就是通达真理的基础。
  •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 学佛,首先要对三恶道乃至整个轮回的痛苦有深刻认识,这是每个学佛者必须具备的认知。
  • 道念的建立 僧格的养成
  • 在原始僧团,出家人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没人关心生存保障的问题。
  • 与龙泉寺参访团一席谈
  • 内证才是学修的关键所在。如果停留在书本上,永远都和心隔了一层。尤其当法师的,如果只想着怎么对别人说,只想着怎么说得精彩一点,那是舍本逐末。
  • 一肩烟雨过江南
  • 初次造访法师的茶寮,外面照旧是阴雨,窗外一丛竹,唉唉,江南烟雨。法师坐在茶台前亲自开泡“大红袍”,水声茶香中为我们一行人答疑解惑。
  • 袋里有米炉中有柴还要什么
  • 人的一切行为,哪怕是起心动念,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相应的力量。因为每种心念的重复程度不同,所以各种心理力量有大有小。而这种心理因素,决定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 在短时间内抓住学佛要领
  • 佛法的修行,一个是自觉,一个是利他;一个是修智慧,一个是修慈悲。修智慧,主要偏向于个人自修。修慈悲,确实是离不开众生,离不开社会。
  • 在两岸佛事用品产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 佛事用品要对教界、对弘扬佛法具有正面意义,必须具备一些基本原则,那就是——清净、如法、神圣、庄严。
  • 台湾佛教见闻记
  • 佛教由佛法僧三宝构成的。学佛修行虽然是依法得解脱,但住持佛法端赖僧宝,因为“道在人弘”。
  • 我的出家生活
  • “支提寺”是人们对它的俗称,完整而规范的称呼,应该是“支提山华藏寺”。支提寺在福建东部的宁德境内,被誉为“东南第一山”,是天冠菩萨道场。

作者简介

  • 济群法师
  • 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

    教学之余积极致力于佛法弘扬,时常应邀于高等院校及信众团体演讲,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港台及欧洲、澳洲等地。此外,出版并发表各类著述、论文两百余万字,如《真理与谬论》、《菩提心与道次第》、《人生佛教丛书》等。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来,更将弘法重点转向道次第、菩提心和皈依,着重佛法基础建设,引领佛弟子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

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