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心?虚!

2024年09月12日 09:02  新浪佛学 微博 收藏本文     

佛教修行,叫“牧心

禅宗的《牧牛图》

就是古来禅宗大德用图示

简单明了呈现出修心的过程

而今天人的毛病

就是其心不安

佛教却给出了治本之法

——虚

安心在乎虚

我们需不需要安心呀?当心不安定的时候,是不是起心动念的每一天,都超乎寻常地活跃和敏锐?现在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因为总是胡思乱想,就像刹车没有了,不受控制。

佛教一直强调认识自心,安定自心;善用心的能量,把心安住在应该安住的地方。但今天所见之处,大多数人都失去了安心之法。比如,做生意、搞生产,很多人并不是在行安心之法,而是在扰乱人心。现在有种说法,叫“互害时代”,就是大家都不讲规则,不讲利人。

憨山大师认为,安心之法在于一个字——虚。虚,就是需要般若智慧。洞悉万事万法如梦幻泡影,不值得眷恋,就能突破假相对你的迷惑,你的心就安了。

因此,我们会发现心不安的原因是什么?是易受影响。受什么影响?原生家庭的影响,社会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影响,等等。好像这个世间并不是你愿意看到的;你所在的家庭,也不是你喜欢的;你所遇到的男女纠葛,江湖套路,也不是你愿意遇到的……

我们的心被这些“相”扰动着,成为了受害者。但是憨山大师说,也许你不是受害者。你怎么样认知这个世界,认识别人,包括你怎么样认识自己,跟我们的认知方式息息相关。

假如你的认知方法错了,那么干扰你的并不是外在的假相,而是你内在的态度,是你把梦幻泡影的当成了真实的。这在佛教里叫“认假作真”、“认贼作父”。也就是说,我们看不清诸多现象的本质,而徒受干扰。

于是,安心就在于你能认识自己的心。佛教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很大,尽虚空、遍法界,乃至于山川大地,都是我们的心。你选择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决定,什么样的维度,这些选择与万物之间,息息相关。

虚 静

心体本虚,物欲交错,妄想集积,了无一隙,是以气蒸体昏,熠熠炎炎,而不安矣。故曰,物撤疏明,不撤则不虚,不虚则不明,不明则不安,故安心在乎虚。

为什么要保持虚静的心呢?

“心体本虚”,可惜,“物欲交错”,由于物欲而染污了自心。我们观察一下自心,没有欲望、不向外追求的时候,心是不是非常空明呀?原本空明的心为什么会产生欲望?是你的“三观”赋予的。这个好,那个不好;瓜子脸漂亮,苹果脸臃肿。

有了这种观念以后,喜欢瓜子脸的,就会围着瓜子脸转,天天给她唱好听的歌,送好看的花。于是物欲来了。我们现在往往欲望过多,男欢女爱、升官发财、贪图享受……欲望无处不在。

只要你的心不平,就有欲望。我刚出家时,就是不想再为自己烦恼。结果师父一个闷棍打下来:“你想得简单,出家都只为自己,那出家有什么用呢?出了小家有大家,小家为一家三口,那是小我小爱;出了大家要为大众,为法界众生担当。你没有这种担当的心,就不能说出家!”

这时候,更大的担当和欲望来了。但是这个欲望是清静的,它跟染污的物欲不一样。

大家有没有发现,妄想全部来自于你的欲望。所以,在一个空的心体当中,由于我们有了错误的观念,从而驱动了物欲;由于物欲的骄横发展,妄想充斥着我们的心;最后,我们的心“了无一隙”。

以前有个老总跟我讲:“师父,我觉得做企业并不难,最难的是晚上睡不着!”我问他为什么睡不着。他回答说:“那么大一个企业,所有人的生计问题要由我来负责,所以我做梦都在想怎么挣钱。

这就是用心过度,妄想纷飞。结果把自己的健康破坏了,心的灵动与无自性也失去了。当我们的心被各种物欲和妄想充斥以后,就会变实。古人说“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要强健体魄,但是心要空。心如果不空,就不明,就会失去觉照。

所以说,“气蒸体昏”。“气”是什么气?就是你的心气、欲望、妄想。今天大多数人不健康,原因就是欲望、妄想、纠结所致。它们把身体的气机给冲乱,营卫之气不能归于血脉,所以身体产生了各种淤堵。

贪心,在物质上淤堵;嗔恨,就在情绪上淤堵;愚痴,在纠结上淤堵。随着烦恼的淤堵,身体也开始淤堵。今天的亚健康乃至各种病症,大部分都是心因性病症。心因性病症,就是不懂修养内心而造成的。如果懂得修养内心,心就会保持空灵、虚静、无我、超然的状态。

有这种内心状态的人,随时随地倒头就睡,能量随时都是饱满的;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奉献,但依然气色非常好。反观我们,成天都在躺平、睡觉,气色却并不好。因为睡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休息,还在妄想之中。

“熠熠炎炎”,身心就像火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燃烧。今天很多人要么体虚,要么心火旺。这些都会导致身心不安。

我们知道物欲多了,堵塞了,现在要做什么呢?做减法,就是去除物欲。对在家人来说,不讲禁欲、去欲,而是要把你的善法欲发挥起来,把你的恶法欲撤除。

什么叫恶法欲?这些欲望并没有给你带来善法,只能给你带来恶劣的结果。因此,由欲而造恶,由恶而损伤自己。比如说,你用损人不利已的方式挣钱。有可能钱没有挣到,伤害的人却不少;一旦挣到了,那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伤害的业就实锤了。挣这样的钱,你的身心将越来越不健康,你的家庭、事业也会受到损伤。

哪些是可以干的呢?既利人,又利已;即利益现在,又利益未来。《十善业道经》告诉我们,这样的法就是善法。把善法发挥起来,就是善法欲。把一个个的善法欲成就了,你的奉献精神越好,你的自利就来得越快。

“物撤则明”,当我们把物欲减除,内心慢慢空出地方,就有明觉的智慧。

“不撤则不虚”,假如不撤除物欲,不做减法,你的心就不能空;没有空的心,你能观照自己吗?往往都在物欲当中,把自己给沦陷了。

“不明则不安”,当自我的体验、观照以及自知之明没有发展起来,想安心都没法安。所以,我们要把恶法欲去掉,把善法欲发挥起来。达到最低要求,就可以成就自己的真实利益,同时也能奉献社会,而不至于形成互害。

文章关键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