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锡永
假如说《喜金刚续》与《金刚顶经》因晚出之故,尚疑为受印度教性力派的影响,那么,我们还可以举出《华严经》作证。
在《华严经》的“入法界品”中,说善财童子的故事。
“童子”只是名字,并非说此人是位童子。
善财童子欲修菩萨道,于是向一位一位菩萨参问,总共参问了五十三位菩萨,是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在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参问过一位示现女身的菩萨,名“婆须蜜多”。婆须蜜多的梵文是Vasumitra,如果译意,可译为“甜友”,因Vasu一字,其意为“好”,亦意为“甜”,亦可意为“亲”。但倘如这样一译,读佛经时便会觉得不像样,哪可能有一位“甜友菩萨”,或“甜蜜友菩萨”,是故译经者便只好音译,称之为婆须蜜多。
这位菩萨住在“险难国”中的“广严城”,此地名亦有喻意,因为婆须蜜多实示现为妓女子身,修“离贪欲”。此道难行,稍有错失即变为淫邪,是故便国名“险难”。因示现为妓女子,妓女子要打扮,因此便城名“广严”,广严是广大庄饰之意。
再说得明白一点,婆须蜜多实在是以女色度众生的菩萨,这在《华严经》中,虽然译意含蓄,但亦说得明白。
《华严经》说,广严城中的人,见善财童子到处打听婆须蜜多的地址,见他的样子似有道行,便不高兴,认为他不应该为此婆须蜜女有贪爱心、有颠倒心。
这即是说,婆须蜜多菩萨的示现,并不为一般人了解,许多人把她看成是淫娃蕩妇。
及至善财童子见到婆须蜜多,问她怎样行菩萨行,修菩萨道,婆须蜜多便告诉他:“善男子,我得菩萨解脱,名离贪欲际。随其欲乐而为现身。”
他令众生得度的手段分别是,为受欲意所缠的众生“说法”、“众生暂见于我”、“众生暂与我语”、“众生暂执我手”、“众生暂升我座”、“众生暂观于我”、“众生见我频申”、“众生见我目瞬”、“众生抱持于我”、“众生唼我唇吻”、“众生亲近于我”。如是众生“皆得住离贪际、入菩萨一切智地,现前无碍解脱”。
由“说法”到“亲近”,一步进一步,其为“双修”已经很明显。菩萨双修的对象,是“受欲意所缠众生”,即是未能离男女贪欲之念的众生,这即是以贪欲行,令众生因之得离贪欲。这亦即是密宗所说的“以贪除贪”,称为“反修”。
《华严经》传世很早,至迟不过公元三世纪,难道这又是受到七世纪时性力派的影响?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