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真正的平静在内心

2021年07月26日 14:33  新浪佛学 微博 收藏本文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van,1918-1992),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van,1918-1992),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

  文/阿姜查尊者

  为了找到平静,我们已下定决心成为佛教中的比丘和沙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平静呢?

  佛陀说,真正的平静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内心!但我们却长久忽视它。人们渴望获得平静,却始终感到迷妄和不安。他们一直对自己缺乏信心,且无法从修行中获得满足。犹如我们离家四处旅行,只要还未回家,就不会感到满足,而仍有未完成的事需要费心。这是因为旅程还未结束,我们尚未到达最后的目的地。

  所有比丘与沙弥,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平静。当我年轻时,四处寻找它,无论到哪里都无法满足。我进入森林行脚,参访各位老师聆听开示,都无法从中获得满足。

  为何会如此?我们在极少接触色、声、香、味的环境寻找平静,相信安静地生活能令我们满意。但事实上,若我们在不受干扰的地方,非常安静地生活,能生起智慧吗?我们能觉知到什么?仔细想想,若眼不见色,那会是什么情况?若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无触受,那会是什么情况?那情况就如盲聋之人,鼻子与舌头失灵,且身体完全麻痹失去知觉。那里有任何东西存在吗?然而人们却还固执地认为,只要到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地方,就能找到平静。

  放下不是什么都不做

  当我还是个年轻比丘,刚开始修行时,坐禅会受到声音的干扰,我自问:“该怎么做才能让心平静下来?”于是我拿了一些蜜蜡将耳朵塞起来,如此就听不到任何声音,只剩下嗡嗡嗡的残响。我以为那样会比较平静,但并非如此,所有的思考与迷妄根本不是从耳朵生起,而是从心生起,那才是找寻平静的地方。

  换句话说,无论待在哪里,你都不想做任何事,因为那会妨碍修行。你不想扫地或做任何工作,只想坐着不动来寻找平静。老师要求你帮忙做些杂务或日常执事,你并不用心,因为觉得那些都只是外在的事。

  我有个弟子,他真的很努力放下以追求平静。我曾教导要放下,他认为只要放下一切事物,便可获得平静。从来这里的那天起,他就不想做任何事,即使大风吹走他茅棚的半边屋顶,他也丝毫不在意。他认为那只是外在的事,因此不想费心去修理,当阳光或雨滴从一边洒进来时,他就挪到另一边去。他唯一关心的是让心平静,其他的事都只会让他分心。

  有天我经过那里,看见倾颓的屋顶。“咦?这是谁的茅棚?”我问。有人告诉我是他的,我心想:“嗯。奇怪。”因此便找他谈话,对他解释许多事,如“屋舍仪法”(sensanavatta)--比丘对住处的相关义务。“我们必须有个住处,且必须照顾它。放下并非如此,它不是要逃避我们的责任,那是愚蠢的行为。雨从这边下来,你就移到另一边,阳光照进来时,你又再移回这边,为什么要这样?你为什么不干脆连那里也放下?”我在这上面为他上了颇长的一课。

  当我结束时,他说:“哦!隆波!有时你教我执著,有时又教我放下,不晓得你到底要我怎么做。甚至当屋顶塌了,我都能放下到这种程度,你还是说这样不对。可是你教我们要放下啊!我不知道你还指望我怎么做。”

  有些人就是可以如此愚蠢!

  阿姜查尊者简介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van,1918-1992),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泰国公认的阿罗汉成就者。9岁出家,20岁正式受戒为比丘。1946年通过最高级正规佛学课程考试后,开始托钵行脚,寻师访道。

  1948年,他在森林中与20世纪伟大的森林禅师阿姜曼相遇,获得重要的启发,改变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乡吴汶省巴蓬森林,追随者日多,于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2002年,在泰国境内与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计超过两百座。2012年在泰国乌汶的巴蓬寺安详的离开了人间。

  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两大特色:头陀行与禅定体验,两者都是延续迦叶尊者重视苦行的精神而来。他的教导方式简明深远,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来受教。其中包括杰克·康菲尔德(Jack Kornfield)、保罗·布里特(Paul Breiter)、阿玛洛比丘(Ajahn Amaro)等。

  ——摘录自阿姜查尊者著作《关于这颗心》

  (来源:佛教导航)

文章关键词: 修行 佛法 阿姜查 学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