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标题文字1

济群法师《幸福人生的原理》

《幸福人生的原理》亦名《十善业道经》。人类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幸福,可是高度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许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依然活得不幸福。这是为什么?(1)不知幸福为何物;(2)不了解建立幸福人生的原理。因为人类所作所为与幸福人生背道而驰,所以尽管人们拼命追求幸福,但却总是得不到人生的幸福。

人类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何为幸福。所谓幸福究竟是一种客观实体?抑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幸福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实质,却努力地去追求幸福,岂非太盲目了?通常人们以财富、地位、美满的婚姻、长寿、健康、美貌、事业成功、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等为幸福人生的实质,以为得到其中任何一种,便得到了人生的幸福。

关 键 字:新浪 佛学 济群法师(微博) 幸福 人生

数据标题文字1
数据标题文字1
  • 导读一、何谓幸福
  • 人类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何为幸福。所谓幸福究竟是一种客观实体?抑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幸福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实质,却努力地去追求幸福,岂非太盲目了? ……[详细]
  • 导读二、幸福与不幸福
  • 世间由顺境和逆境组成。通常人们以健康为幸运,疾病为不幸;成功为幸运,失败为不幸;富有为幸运,贫穷为不幸......生活在顺境中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很幸运,很幸福;相反,有些 ……[详细]
  • 导读三、建立幸福人生的方法
  • 人类在无明的驱使下,盲目地追求幸福,结果得不到幸福,反而引来无尽的痛苦。要想得到幸福,就得有合理的方法。建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消除不幸福的因素。(1)错误的认识,颠倒 ……[详细]
  • 一、绪论
  • 今天,我要讲的经典是《佛说十善业道经》。这是一部大家比较陌生的经典。有人可能会问:佛教的经典很多,就我们平常比较熟悉的如《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地藏经》、《弥 ……[详细]
  • 二、如何看待一部经典
  • “如是我闻”,在古德许多经论中,把“如是”解释得很复杂。其实,这两个字也可以解释得很简单。“如是”是如此的意思,指《十善业道经》,“如是”两字是《十善业道经》的代 ……[详细]
  • 三、谁是创世者
  • 这段经文解答谁是创世者。古往今来的宗教、哲学都非常关心世界是谁创造的?世界是怎么来的?人间的吉凶祸福又是谁决定的?人类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起初归结到神,认为是由神 ……[详细]
  • 四、心物现象的透视
  • 众生行为的差别,构成了这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两个方面。那么,对于心和物质的现象,应该如何看待呢?人类许多痛苦,都是因为对世界不能正确地认识而造成的。由于我们对心 ……[详细]
  • 五、有情命运差别与业力
  •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耀,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 ……[详细]
  • 六、学佛的基本德行
  •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 ……[详细]
  • 七、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种行为
  •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 ……[详细]
  • 八、成佛的途径
  •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所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 ……[详细]
  • 九、菩萨的精神
  • 这段经文讲四无量心,这是菩萨道的精神所在。我们学佛是为了超越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成就圆满的人格——成佛。成佛先要行菩萨道。菩萨的特点,就是要有慈悲济世的胸怀,这要从 ……[详细]
  • 十、摄化众生的方便
  • 四摄,就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法。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或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在社会上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威信,你才有能力度化众生,否则您想度化众生,众生还不要你度呢!假如人家不 ……[详细]
  • 十一、趋向解脱的法门
  •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非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详细]
  • 十二、结说
  •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 ……[详细]

济群法师简介

  • 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教学之余积极致力于佛法弘扬,时常应邀于高等院校及信众团体演讲,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港台及欧洲、澳洲等地。此外,出版并发表各类著述、论文两百余万字,如《真理与谬论》、《菩提心与道次第》、《人生佛教丛书》等。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来,更将弘法重点转向道次第、菩提心和皈依,着重佛法基础建设,引领佛弟子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

法师其他作品

  • 《生命的回归》
  • 生命盛开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使世界充满了生机、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发展。
  • 《坐看云起》
  • 阿兰若为梵语音译,意为寂静处。曾是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住锡南普陀期间的掩关静修之地。
  • 《认识菩提心》
  • 详尽阐述了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心的殊胜、菩提心的发起因缘和菩提心的实践原理。
  • 《心经的人生智慧》
  • 《心经》的千古魅力,就在于它仅用260个字,揭示了究竟解脱的不二法门。
  • 《佛教的财富观》
  • 本文将根据佛教的思想,为社会大众提供一个认识财富的角度,希望能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和幸福。

微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