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评价别人也不必执着于别人的评判

2016年08月10日 08:40  新浪佛学  收藏本文     
不评价别人也不必执着于别人的评价不评价别人也不必执着于别人的评价

  文/如孝法师

  生活当中的评判和修行当中的评判是不一样的。当我们的心去接触境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感受,第二个念头就是评判。

  我们感受到了就一定会评判,而评判最终结果会落在两个方面:非好即坏。因为无明,我们看任何东西的知见都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所以,我们的评判标准一直被无始劫以来的习惯左右,它是有问题的。

  我们的心会很快完成评判这项工作,产生的结果就是想要拥有或者拒绝。在拥有和拒绝的背后是两种心理:一种是贪心——想拥有;一种是嗔心——想拒绝。接下来就产生了行动:我们的手会不自觉地伸出去拿,或者我们的脚马上就想脱离这个地方,赶紧走开。由此可见,我们的心和身可以在刹那之间就完成感受、评判、行动这些动作。

  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一切都是无明在运作,而且因为无明,我们又种了一个业种子。这个种子带有自我的角度,它促进了自我的发挥与造作,让自我变得更加强大。我们由于这种心理或者性格因素,会变得越来越自我,慢慢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自我反应机制,就会不断地对美或者好、人的对或者错加以评判,性格也就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很难改变。

  人的思想,乃至于对待万世万物的看法,一旦形成固有的模式,我们就把它叫“业识”,它是杂染的。比如斗牛,它有一种自动的模式,一看到红布就会热血上头冲过去抢。你说那个布有什么好抢的?但是它不知道,这就是无明,那是它生生世世的业报形成的一种自我反应,别的动物就不会像它那样。业报不同造成了生命的差异。

  作为人来讲,我们看起来是人,但是内心与其他众生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充满了贪嗔痴的。我们遇见外境的第一个反应都是显现出自我的状态。所以,要对自己所缘的境做到客观地观察,不对它起好坏的分别。

  为什么呢?因为它很迅速,你还没有看清楚它,它就已经退去,下一个目标已经显现。就好像坐在飞驰的火车上,心如果停留在窗外远去的树上,就无法做到关注当下。对于外面的风景,一会儿觉得这个树好看,一会儿认为那个花漂亮,我要把它送给什么人……这就叫作评判,叫作自我。

  所以,我们要去锻炼心对每一个当下境界的觉知。对于出现的每一个要观察的目标只能经历,不可以介入其中。就像水一样,你要静下心来,去照出外在不断变化的境;同时,心也需要跟随着这个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从一个目标转移到下一个目标,并一直保持着客观、正知。在当下的洞察当中慢慢地放弃评判,这就是用功。

文章关键词: 佛法 世间 人生 学佛 修行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