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四无量心态
“慈悲喜舍”的心态怎样才能养成呢?佛教是把“慈悲喜舍”这四种心态放在修禅定的过程中逐步地养成这四种精神、四种心态。只有通过禅定的修养,使烦恼逐步地淡化,一直到最后的烦恼清净了,这四种心态就会逐步地成为我们每一个修行者的身心当下的状态。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不是要等到明天,不是要等到下一念,而是要每一个当下就只有这四种心态,没有第二念,那就是无量,那就是无限。无限既言其广大,也言其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四无量心又叫四等心、四等智。等智也好,等心也好,都是三昧的意思,因为禅定的状态,三昧的状态是平等的。如果心里还有高下,还有你我,我们的心和佛法、和真理、和实相还有距离,平等不了,三昧也不可能现前。所以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我们每一个人修行到与真理、与实相没有任何距离的一种精神状态,那才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智度论》对这种境界有一个解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每一种精神都是无量的。
慈心无量
所谓“慈无量”,首先众生是无量的,众生无量这是一个现实,这是一个真实,这就是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我们的心态应该怎么样呢?普通人的心态,都是在这无量的众生之中选择某一部分人,或者很小的一部分人,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弟弟、哥哥,我的妻子、儿子,以及与自己有关系的极少的一部分人,可能会保持一种比较好的关系,能够在某种情况下体现一种和谐的心态,对其他与自己的关系不密切的那些人,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的心好像从来没有想过。
这样,我们的心态就和实相不一致,相违背。因为众生无量无边是一种实相,是一个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相状,而我们不能够直接去认识它,直接把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放在我的每一念的修行当中,所以就不能够体现慈心无量的思想境界。“慈无量”就是要让我们这个心念每时每刻都以无量无边的众生作为考虑的对象、所缘的对象、关怀的对象,时时刻刻想到要让这无量无边的众生得到快乐,得到安乐,得到自在。
我们可以在打坐的时候试一试:将自己的心量放开,把所有的局限都排除掉,让心的能量无限地释放。这个时候,可以观察我们的心态能不能达到慈心无量的状态。在定中,在修禅的时候,能够有慈心无量的状态出现,出定以后,就要保持这种精神状态,以这种精神状态去面对这个世界,面对所有的众生。以这种精神状态面对人和事能不和谐吗?当然就和谐了。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大地众生都是一体,那就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最高状态。
所以,在修慈无量心的时候,要让无量无边的众生,成为我们发慈心的一种对象,久久就可以进入慈心三昧,也就是进入慈心定。因为一切良好的心态,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都是要通过一种修养,才能够养成一种稳定的、良好的心态,像慈心三昧,更是要在定中来养成、来培养。
悲喜无量
“慈”是要与众生乐,那么“悲”呢?无量的悲心也是以无量的众生为对象,要拔除无量众生的苦恼,所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即使我们做事情是一件一件地来做,度众生是一个一个地来度,如果是在没有分别心的前提下来做每一件事情,你就是以无量的众生为所缘,以无分别心、平等心指导下做每一件具体的事情,那你就和“慈无量”、“悲无量”的精神保持一致。
第三是“喜无量”,喜,就是欢喜,但不是一般的欢喜,是什么欢喜呢?是看到众生幸福快乐而欢喜,那就是菩萨的欢喜,菩萨的欢喜是以无量的众生离苦得乐为前提,所以“喜无量”这种心态,也是要在禅定当中来养成。这种欢喜是一种内心的喜悦、内心的平和、内心的充实,绝对不像我们凡夫一般的很粗俗的那样的一种喜悦,他是一种在慈悲中透露的一种愉悦的精神,是一种喜而不露的精神,是一种安详的精神、安详的状态。
舍无量心
第四是“舍无量”,舍什么呢?“舍”字在这里不是叫你拿钱财出来,而是叫你把内心的执著放弃,把分别心放弃,把偏执的见解放弃。要一切平等,无有冤亲地来发慈心、发悲心、发欢喜心。
我们凡夫做一切事情,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喜有悲,“舍”就是要舍去我们凡夫的心态,要在平等地看待一切众生的前提下,发慈心、发悲心、发喜心,那才是无量。有差别、有分别、有偏执,那都不符合“舍”的精神。
所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要在禅定状态下去培养。以上讲的,是四无量心的基本内容。
(来源:邢台大开元寺 注:本文选自《真际禅话》2005年7月18日,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