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忍辱与压抑的差别

2020年08月03日 13:30  新浪佛学 微博 收藏本文     
忍辱与压抑有何差别?(图:李文铃)忍辱与压抑有何差别?(图:李文铃)

  问:对治瞋怒之道,心理治疗法鼓励不要压抑内在情绪并建立宣泄的管道,例如在独处时大声叫喊、捶打枕头,或是找合适的对象倾吐,具有‘丢出去’的倾向。但是佛法反其道而行,要人们忍一口气并靠自己消化之,属于‘吞下去’的忍辱。请问这要如何做到?又忍辱和压抑之间有何区别?

  答:面对瞋怒时,心理学采用的方法,是鼓励人们真实面对自己的情绪,让情绪有宣泄的管道,但基本上还是不以伤害自己、他人为原则,避免自残伤人的发生。但这也只是一时的解决与宣泄,当人冷静下来后,还是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为何会情绪波动、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从自己的身上找答案。

  佛法在对治瞋怒时,给人的印象好像叫人一味的压抑,不该有情绪反应。其实,佛法鼓励面对瞋怒,是采取忍辱,这和压抑是截然不同的态度。表面看起来忍辱只是另种压抑,但忍辱是提醒人们先要态度柔软,柔软的言行可以避免更大的冲突,而非压抑心中不满的情绪;压抑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随时有引爆的危机,届时杀伤力更大。忍辱也是慈悲的伸展,慈悲心会帮助人们站在对方立场想,用同理心取代一时宣泄愤怒的快意,取而代之的是理解与谅解。

  忍辱不是忍气吞声,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在瞋怒当下,退一步替自己也替对方,制造一个足以让彼此回旋的空间,藉由这个空间,让愤怒、委屈、不平的情绪随时间转化。等风平浪静之后,再来整理所发生的事,平静地站在两边的立场来思维,能处理就处理,暂时无法处理,就先放下它。就像要在狂风中扫落叶,只是自讨苦吃,与其对着飞舞的叶子大声咆哮,不如后退一步,耐心等待狂风止息,等落叶纷纷栖息地面,再来处理,就容易多了。 ⠀

  圣严法师说:‘修忍辱行,要学习海绵精神,善用智慧处理,以慈悲化解。’一旦面对让自己瞋怒的情境,要如同海绵一样,柔软而坚定,顺着外力、缩小自己,却永恒不失去自己内在的中心点,无论遭遇任何情境,透过忍辱一次又一次冲刷烦恼,直到转烦恼为菩提,让自己的心时常处于平静的状态。⠀

  忍辱是以退为进,藉由试炼来转化及超越自己,心胸一旦提升,不再处处与人事碰撞受伤,最后受惠的是自己,是让自己更健康的弹性作法。

  ——来源:法鼓文化《人生杂志》270期

文章关键词: 忍辱 修行 学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