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七日禅修今天是第四天,还有三天时间。也有一些人腿子疼、腰疼、身体不舒服,中途打了退堂鼓。每一支香坐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都坚持不下来,可见修行用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需要有毅力。
苦以分别的形式存在
在行香、坐香的时候,面对的是各种环境、各种境界。这些境界,大部分是平常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概念,概念在佛典中称为名言。概念是怎么产生的呢?概念是从分别产生的,分别又是从感受产生的。有了不同的感受,才有不同的分别。感受一般而言有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舍受。在打坐时,苦受、乐受都有,不苦不乐的舍受也有。从实际的感受来说,可能苦受最多。腿疼,苦;腰疼,苦;坐在那里打妄想,静不下来,还是苦。一支香虽然只坐四十五分钟,腿疼的时候好像就有几天几夜那么长。种种的苦。苦是不是存在呢?因为它是一种感受,实际上是存在的。它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呢?是以分别的形式存在的。分别者,妄想。如果没有分别,不起心动念,那种感受可能就没有那样明显。有一些用功夫稍微上路的人,虽然腿子同样是疼,但是他的心念集中在功夫上,集中在方法上,妄想少一点,苦的感受也就少一点。有妄想,有分别,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活动。在这个活动当中,如果不起执著,问题就会小一点。分别了以后,打了妄想,又起执著,有执著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所感受的环境。
一般而言,像腿子疼,是执著什么呢?想要逃避。意思就是说,本来我是很自由的,我可以不要受这种痛苦。我明天不来不就没有痛苦了吗?这就是一种执著。在这种执著的指使下,道心就退了。这种执著在修道中就起了扯后腿的作用,起了消极的作用。有打退堂鼓的妄想,就不利于修行。
所有的妄想,仅仅是一种思维活动,它的后果就会小一点;如果这种思维活动变成了执著,后果就很严重,所以要破执。我们一般所面对的,以我执为主。谁在疼?我在疼;谁在受苦?我在受苦。我字当头,处处以我为中心。如果在这个时候,我字淡化一点,反问一句: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可能疼就会减轻一点,甚至可以战胜疼的感受、苦的感受。以精进心、以克服困难的心来面对,就可以战胜懈怠心、放逸心。
在修行的过程中,翻来覆去的拉锯战,就是精进与懈怠在战斗,就是道心与偷心在战斗。什么叫偷心呢?苟懒偷安之心就是偷心,一切贪图便宜的心就是偷心。所以古人说,不死尽偷心,想要修行成功,无有是处。苟懒偷安的心人皆有之,因为我们不是圣贤。怎么样以善根的力量、以信仰的力量、以智慧的力量,克服偷心、战胜偷心?要克服偷心,就要在不起分别上下功夫。因为一切的心念如何取、如何舍、如何不取不舍,都是由分别所造成的。
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从初用功的人来说,还谈不上有无分别的智。我们能够坚持正念,以正念善念代替妄念、代替分别,或者说以善分别代替不善的分别,是初用功的人最现实的选择。功夫还没有上路,谈不上有智慧,只能说有正念,有善念,有信根的力量,有精进的力量,那就很好了。
随念安住当下
分别有三种:随念分别、计度分别、自性分别。
所谓随念分别,就是我们一起心、一动念,后念续于前念,念念相续,念念分别。如果我们每一念都是善念,心心念念一心不乱地持佛名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以正念代替了妄念。随念就是佛号,随念就是话头,随念安住当下,就是禅定功夫。
有了随念分别,接下来就是计度分别。所谓计度,就是对三受进行选择。所面对的环境是苦、是乐、是不苦不乐,周遍计度。是苦,就采取排拒的心态;是乐,就采取坚执不放的心态;是不苦不乐,就不会去贪或者放弃。舍就是放弃。我们可以回忆一下:从早上到现在,究竟打了多少妄想?谁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心念就像流水一般,有时缓缓流淌,有时波浪汹涌。心念如流水、如洪水。一天究竟有多少次起灭,由于观照力不够,我们不能清楚地觉知。这种计度分别,是一切分别中最显著的思维活动。
所谓自性分别,就是在面对客观环境和内心种种善恶种子的现行时,心识只是任运缘境,不带名言。所谓不带名言,就是不做判断。自性分别,就是对所感受的环境不加任何判断,没有形成妄想。所说排除妄想分别,是以第二种计度分别作为排除的主要对象。随念分别不起执著,其负面作用很小。人不可能没有思维活动,但是周遍计度的分别,会引起取舍的行为;有了取舍,就会由惑造业。由于自性分别任运缘境,不带名言,它会一直延续到开悟以后,转化为智慧。所谓转识成智,就是使自性分别转变为智慧。自性分别一切不著意,对一切都不是有意地起心动念,所以叫做任运。
佛法中所说的无分别,并不是成为木头瓦块。人、众生,毕竟是有情,有情就有思维活动,有思维活动就有善恶邪正的区别。在修行用功的初步,正思维、善心善念,都是需要加以培养的善法。当功夫用到纯熟的时候,真正做到一念不生,那就万法皆空。面对万法,心念不动,万法都不是我们需要攀缘的对象。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在一切善恶境界上不起分别,不等于没有分别。自性分别还是有的,只是不执著。没有执著,任运缘境,所有境界就成为实相。以正智缘境之时,一切境界都是实相,都是事物的本质,不会在现象上起分别执著。转识成智了,以智照境,智如境亦如。所谓“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如如智就是正智,如如境就是真如。
修行用功用到这步田地,才能说是入门;不到这步田地,还在门外。在门外修行有没有作用呢?有作用。所谓修加行,所谓培植善根,所谓广种福田,结未来缘,都是为修行成就打基础的功夫。基础功夫越扎实,未来的成就越大。所以尽管还没入门,修行也不能放松,要培植善根。善的根扎得越牢,出生的功德就越大越多。有了功德,就会有成就。
修行不能望难生畏,而要知难而进,要克服种种困难,勇往直前。不要被腿子疼吓退了,不要被路途遥远吓退了。我们无量劫以来流浪生死已经够苦了,今天得遇佛法,有了了生脱死的希望,找到了这条路,就应该坚持走下去,不要生退悔心。要以精进的心,战胜懈怠懒惰之心。
——注:本文选自《真际禅话》,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来源:邢台大开元寺)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