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问道》

本书选编的问题共300多个,汇集法师历年讲座的部分问答,既有门外观望时的懵懂和好奇,也有初入佛门时不知如何上路的茫然,及学佛多年后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反退的困扰。既有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状况,也有对人生道路的抉择,对生死大事的追问。既有闻思过程中的辨析,也有实修道路上的求索。既有关于信仰的探讨,也有对于社会的关注。针对这些问题,法师从佛法角度一一作了解答。

关 键 字:济群法师(微博)佛法 生命 感悟 情感 散文

问道一

  • 皈依,通往佛国的护照。皈依,也是区别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基本标准。我们学佛,是为了寻找人生的究竟归宿,是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转向以三宝为中心的人生。每个生命的内在,本具备三宝的一切品质。换言之,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

问道二

  • 依止就是依赖、追随。“依”和“止”不能分开理解,这个“止”,不同于止观的“止”,那是指禅定修行。“自依止、法依止”是告诉我们,学佛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佛法的指导。

问道三

  • 功德,也是一种利益。那么,可否带着功利心修行呢?对于凡夫来说,若没有任何利益,恐怕无人愿意修行。但若停留在功利心的基础上,我们就不能摆脱对功德相的执著。那么,修行境界是不会提高的。所以还要修空观,以此超越我执和功利心。

问道四

  • 生气,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通常,是对我们不愿听见、看见的人或事的反应。尤是“自我”受到伤害后,我们往往条件反射般地现起这一烦恼。阻止这种情绪的发生,其关键,在于淡化自我,并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同时,积极修习爱心、慈悲心。

问道五

  • 经营企业虽是以盈利为目的,但人生未必要以盈利为根本目的。大乘佛教的精神,更是提倡“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教导我们以帮助一切众生为己任。这样的愿望,正是做好企业的动力。如果企业家能够具备利益大众的情怀,具备造福社会的使命,就会有更大的动力来发展企业。

作者简介 更多>>

  • 济群法师
  • 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

    教学之余积极致力于佛法弘扬,时常应邀于高等院校及信众团体演讲,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港台及欧洲、澳洲等地。此外,出版并发表各类著述、论文两百余万字,如《真理与谬论》、《菩提心与道次第》、《人生佛教丛书》等。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来,更将弘法重点转向道次第、菩提心和皈依,着重佛法基础建设,引领佛弟子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

法师其他作品

  • 《生命的回归》
  • 生命盛开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使世界充满了生机、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发展。
  • 《坐看云起》
  • 阿兰若为梵语音译,意为寂静处。曾是近代高僧弘一大师住锡南普陀期间的掩关静修之地。
  • 《认识菩提心》
  • 详尽阐述了菩提心的重要性、菩提心的殊胜、菩提心的发起因缘和菩提心的实践原理。
  • 济群法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