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南普陀寺为闽南名刹,居于鹭岛名山五老峰前,背依秀奇群峰,面临碧澄海港,风景绝佳。五代宋初,即有高僧依山结庐梵修。明季扩建殿堂,规模初具,清初重修,始改今名。1924 年,改地方寺院为十方丛林。第二年就寺创办闽南佛学院。从此,海内高僧频临弘法,十方佛子竞来求经。称盛一时,驰名中外。建国后,一度蹶而复振。而今,新构楼堂院舍,鳞次栉比;重修梵宇琳宫,金壁辉煌;常住数百僧众,梵行庄严;复办闽南佛学院,教学相长。古刹新生,法运昌隆,臻历史之鼎盛,划时代之光辉。
名山胜景
五老峰是厦门八大胜景之一,五老凌霄以其挺拔秀奇著称。山上林木蓊郁,奇石嶙峋,洞壑幽深,岩泉清冽。盘旋曲径,直上颠峰亭台,放眼海天深处,碧波荡漾,巨轮轻艇往来如梭。环视鹭岛新姿,绿树掩映,层楼大厦参天。俯瞰足下,梵宇琳宫浮现于云雾缥缈之间,恍若置身蓬莱仙阁之上,飘然欲仙,乐趣无穷。真不愧为鹭岛名山藏古寺,梵宫胜景纳游人。南普陀寺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元废。明初复建,更名普照寺。明末诗僧觉光和尚迁建于山前,殿堂院舍齐备,住僧常达百余众,清初又废于兵祸。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4 年),靖海候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捐资修复寺院旧观,又增建大悲阁奉观音菩萨,并以之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相类比,更名为南普陀寺,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南普陀寺历来是临济喝云派的子孙寺院。民国十三年( 1924 ),喝云派裔主持转逢和尚将寺院改为十方丛林,并按丛林规制,推选云门派裔会泉和尚为首任方丈。第二年,又在寺内创办闽南佛学院。会泉和尚退任后选聘当代高僧大虚大师为继任方丈,主办学院。从此,海内高僧相继往来住锡传经,十方佛子竞相入院参道修学,一时佛门称盛,名闻中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地方政府曾多次拨款维修殿宇院舍。文革十年动乱,寺院历经浩劫。文革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政府重视寺院复建。十多年来,不仅旧有殿堂翻修一新,还新建多座楼堂亭院。现有建筑总面积已超过原有将近一倍。复办后的闽南佛学院,规模设施也在成倍增长。古刹盛世重光,梵呗钟磬不绝,佛苑法缘殊胜,宏法利生并传。
梵行禅修
修禅学道和弘法利生,是寺院住僧的生活要务。南普陀寺自 1985 年恢复丛林管理制度以来,在妙湛方丈的主持下,重整清规,严肃戎行。全寺 200 多位住众和学僧,均能自觉遵守丛林规戒律仪,除坚持日常早晚课诵和参禅修学外,还启建各种定期或不定期的普利法会:创设宣弘佛法的通俗讲座和经书流通处,组织慈善基金会,举办各项慈善公益事业。
学院传灯
闽南佛学院1925年创办至1937年停办前的十多年间,一度由当代中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担任院长,将佛院作为他改革中国僧教育的实验园地,成为中外知名的佛教高等学府,培育出一批出色的佛教俊才。现尚健在的这些当年学僧,大都成为名山长老或佛学大师。如当代中外知名的经论大师印顺长老,曾任马来西亚佛教总会会长的竺摩法师,皆出自当年学院门下。1985年学院正式复办。在院长妙湛和尚的主持下,教育设施、教学素质以至学院规模均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成为全国僧教育的重点学院。复办后学院分设男女两个院部。女院设在万石岩(现设在金榜山紫竹林寺),两部各设预科、本科两个班级、现有来自二十一个省市的在院男女学僧二百五十多名。至1992年已有三期本科生毕业,共男女学僧一百九十四名,分赴各地担任寺院主持或职事,有的到各佛学院任教、或佛教会任职。
艺文集粹
南普陀寺的殿堂、楼院、门廊等石柱上,均镌有出自文人高士撰书的楹联。联文中或托景物以抒怀,或寓掸机以寄悟,巧对佳联,各得其妙。还有许多古今诗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吟咏,其中有不少佳作,不仅格调清新,意境高越,还赋有时事记实的内涵,令后人在吟味中获得史疑佐证的契机。如宋人尉滕翔在咏无尽岩的诗句中,如实地反映了当时无尽岩下还是波浪翻滚的大海,以及山中野寺荒寂的情景,反证了所谓鹭岛全面开发前的中唐,即有人献地五十余亩以建昔照寺殿堂的误传。又如晚明与重兴普照寺诗僧党光和尚同时的鹭岛名士池显方,在题《五老山》诗的起句中,即以“十年古刹几残灰,重见天花散讲台” ,点出觉光大师重建普照寺的史实。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