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名刹:武汉宝通寺

2018年02月01日 11:05  禅风网  收藏本文     
禅宗名刹:武汉宝通寺禅宗名刹:武汉宝通寺

  宝通禅寺习称宝通寺,位于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洪山南麓的翠绿丛林中,是武汉市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为临济宗寺院。按佛教的说法:宝,系指三宝,即佛、法、僧。通,即是要精通佛教的道理。这便是宝通寺名称的含义。1983年该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宝通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初名弥陀寺。后有“东岩阁”、“崇宁万寿禅寺”、“洪山寺”、“宝通寺”等名称。

  唐宝历二年(826年),洪州(今江西南昌)开元寺善庆大师云游到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善庆大师圆寂前,为祈雨救护庄稼,毅然割下自己的双足留于寺内,表示升天以后也要为乡人利益奔走。这双“佛足”便成为灵峰寺的镇寺之宝。

  南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年),荆湖制置使孟珙为了防范金兵南侵,便将善庆大师的“双足”迁至武昌东山,并奏请宋理宗扩建弥陀寺,敕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改东山为洪山,以纪念随州大洪山。宋开庆元年(1259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武昌时,闻蒙古皇帝蒙哥于四川战死,急收兵北返争夺皇位,并命取“佛足”随军,以鼓舞征战士气。忽必烈登上皇位后,又派钦差专程护送“佛足”奉还洪山。

  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万寿禅寺毁于战火。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就藩武昌时,又重修寺院。据《宝通寺志》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楚昭王奏请浙江龙门海禅师来武昌主持寺庙,昭王护法,庙宇重修一新,超过前代;洪武十七年铸青铜钟一口,挂于钟楼,钟重5048斤;明英宗朱祁镇于正统十年(1445年),赐藏金书,并亲书金字《法华经》一函,金像三尊,命楚康王送于藏经阁;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楚靖王奏请金额,改名为“宝通禅寺”,洪山宝塔也改名为宝通塔;明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朱常洛颁发帑金重修宝通寺各殿;崇祯十一年(1638年)又经大修,并建五百罗汉堂,典礼之日,“合堂念佛,旋绕凡万余人,历六年不断,观者以数万计”。

  清康熙十五年至三十年(1676-1691年),朝廷多次帑金对宝通寺进行重修和扩建,规模宏大,时称武昌诸佛刹之首。清人刘献廷于康熙三十年亲见当时盛况,在《广阳杂记》中记道:“道场宏丽,为天下第一。照墙碧琉璃交龙,壮丽晃耀,墙宇高峻,如都门西山诸梵刹制。南向为山门,为执金刚殿,为四天王殿,为弥勒殿。”“至大雄宝殿,已山半矣,殿宏丽如大内乾清宫。金刚神捧宝杵东西向,各长二十尺,金甲胄,威猛如生。殿柱皆合抱蟠龙,梁栋榱题,悉施金碧,耀人心目。平生所见庄严佛土,未有若斯之至者,吾恐天台智者大师,观音势至在左右,旁列二十四诸天像,安养净土,逊于鹫岭。殿之东上,别为一区,有亭二进,为上官往来游观饮宴地,其后浮屠七级,则登临之最胜处也。”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寺内已有僧众1500余人,正殿百楹,静室12处。嘉庆、道光年间,寺庙仍有修葺。但在咸丰中,太平军三次攻守武昌城,宝通寺又毁于兵燹。咸丰八年(1858年),逐渐修复,经30年又恢复了旧貌。光绪八年所修《宝通寺续修庙志》,记录了其兴废原委。

  宝通寺依山而建。最前面为山门,两旁屏墙高耸,布瓦铺脊,门楣上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宝通禅寺”四个大金字,熠熠醒目。门前有石狮一对,侍立两旁,狮为明代雕刻,形体高大,生动威严。

  山门之后,依次为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大雄宝殿、祖师殿、铁佛殿、法界宫、华严洞、华严亭、宝通塔。整个寺庙随山势而建,隐现自然,层迭有致。山顶原有古黄鹄亭,后遭倾毁。在接引殿两边,有东、西花厅。其西还有普同塔院,为存放僧人骨骸之处。大雄宝殿东,有念佛堂,僧寮、斋堂。大殿西,有伽兰殿、西客堂、班首寮(寺庙首领住处)。在祖师殿之上为五佛楼,其东为禅堂,禅堂之上为藏经楼,此外,还有僧人治病之处的如意寮、夜餐之处的放参寮、住持室、观音堂等。整座寺庙布局严谨有序,群落而不松散。

  寺后的法界宫,1920年左右为当时寺庙住持持松和尚所建。殿宇依照唐密金刚部五佛曼茶罗的形式建筑。殿内为了修习密宗,原设木质密宗坛城,雕刻镂空,玲珑别致,可惜早已废圮。大殿20米见方,上盖黄瓦,以五亭结顶,象征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构筑精美,雄伟壮观。但大殿濒临倾圮,亟待抢修。

  寺东北山腰上的宝通塔,原名灵济塔,又名洪山宝塔,建于元朝至元七年(1270年),至顺三年(1332年)重修。塔高45.6米,七级八面,内石外砖结构,塔内有螺旋石级,可直达顶层。据《宝通寺志·重修洪山宝通塔碑记》记载,原建时每层外围均有木质飞檐和护栏,塔下周围为砖木结构的围廊,每层八角坠以风铃,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大,为鄂中第一。清同治十年(1871年)大修时,为长久保留,将原木质飞檐改为石檐,塔下围廊改为八方石阶。塔顶照原样增高五尺,并用文笔峰式铸铜13000斤结顶,以保永固。新中国成立后,宝塔又多次重修。登上塔顶远眺,武汉三镇尽收眼底。

  现在,寺庙各殿宇内均保存有文物。其中有相传为唐代铸造的大铁佛,高约6米,座高2米;另一较小铁佛是由首义路原铁佛寺迁来,高4米,座宽8米,铸造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另外还有小铁佛多尊。

  寺内还有大铁钟两口,一口是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由荆湖制置使孟珙铸造。钟体高大,俗称“万斤钟”,铜镶口边,钟体庞大、沉重。据专家考证,以铁铸钟身,可以减少造价,而以青铜镶边,可使钟声音色浑厚,悦耳动听。钟上铭文多己剥落,惟其“嘉熙庚子七月中元汉东盂珙撰”13个字尚可辨认。另一口比宋钟小,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铸造,钟上铸有“多心经”,字迹清晰可辨。这口钟造型庄重秀丽,上部饰有行动花纹线条,钟口四周铸有“皇图巩固,帝道假冒,河清海宴,天地承平”的铭文。

  宝通寺原藏有经龙藏一部,共744箧;大正藏一部(日本版);续藏一部(商务版);华严经一部,80卷,由妙荣和尚于1932年刺血合金书写而成;另还有单行经约1200余卷。

  寺内原来有清泉三眼,一为黄龙泉,在华严洞下;二为白龙泉,在大雄宝殿后;再为圣僧泉,在放生池东。据传最著名的为白龙泉,常有蜂乳涌出,味清爽甘甜,久旱不涸,如以此泉水沏茶,别具风味。可惜的是,现三泉均已埋没。

文章关键词: 宝通禅寺 武汉 临济宗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