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僧与诗人到底悟到了什么

2018年09月12日 10:15  新浪佛学 微博 收藏本文     
禅僧与诗人到底悟到了什么?禅僧与诗人到底悟到了什么?

  文/季羡林

  作诗与参禅本来是两种迥乎不同的活动。但是在中国,在禅宗兴起和流行以后,在某些诗人身上,诗和禅竟变得密不可分。原因何在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并不很容易回答的问题。

  禅宗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中国诗,同佛教思想进入中国哲学,几乎是同步的。二者都是滥觞于两晋南北朝,初盛于唐代,大盛于宋代。

  对于诗与禅的共同之处,过去的中国诗人和今天的中国诗人与学者,都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一言以蔽之,他们发现,诗与禅的共同之点就在“悟”或“妙悟”上。

  钱钟书在《谈艺录》二八《妙悟与参禅》中说: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即至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素而有所入也。学道学诗,非悟不进。陆桴亭《思辩录辑要》卷三云:“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只是古人不唤作悟,唤作物格知至。古人把此个境界看作平常。”

  下面还有非常精彩的意见,文长不具引,请读者自行参阅。

  但是,我总还感到有点不满足,我觉得至少有个问题需要我们回答:“悟”到了什么东西?

  光是“悟”,决不能成佛,必定是“悟”到了什么重要的真理,才能成佛作祖,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

  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大彻大悟,成了佛。他悟到的内容是什么?虽然他没有明说,其实还是颇为清楚的。他成佛后在鹿野苑首转法轮,讲的应该就是他不久前悟到的真理。

  初期佛教教义被归纳成三句话,称之为“三相”或者“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释迦牟尼首转法轮,这三个法印几乎都包括在里面了。其中“诸法无我”,是佛教重要教义。

  佛教从小乘开始,随着社会的前进,逐渐向大乘过渡。最早出现的《般若经》的主要思想是,法无自性,即所谓法空的思想。

  “无我”的思想,“空”的思想,一旦渗入中国的诗歌创作,便产生了禅与诗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如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所说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摘自《我的国学观》)

文章关键词: 禅僧 诗人 悟到 参禅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