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斥迷信到接受安住

2017年07月18日 09:34  菩提书院  收藏本文     
从排斥迷信到接受安住从排斥迷信到接受安住

  文/唐璞

  ——三级修学心路历程

  进入三级修学前,我对于佛教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认知。知道它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人称之为释迦牟尼。主要教义是:苦、集、灭、道四谛。也就是讲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有各种欲望,要消除苦就要通过修行消灭欲望,最终便可进入极乐世界。

  对于从小接受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我来说,宗教就等同于鬼神,宗教信仰也就等同于迷信。所以从小脑子里就没有佛教这一概念,即便偶尔跟随妈妈上庙,看众多善男信女跪拜进香,也只做看客,对此嗤之以鼻,还偷笑他们无知、愚昧。

  高中毕业考大学那年,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佛教更是排斥,甚至深恶痛绝。

  八十年代考大学就如过独木桥,升学率只有百分之三到五。我的高考成绩超本一线20多分。在那个年代,高考是被大家公认为最公平公正的考试,只要分数上了,肯定稳稳地上大学,于是自己满心欢喜地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亲朋好友也纷纷前来祝贺。可没想到,梦想却终止在了一次庙会上。一个“阴人”用手摸了下我的额头,就说你今年走不了,怎么样都走不了,不信你就走着瞧!我当时根本就没有当回事,可结果是我居然莫名其妙地落榜了。

  自此以后,佛教在我心里便成了咒语,内心对它的恐惧与厌恶一直持续了许多年。后来,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佛教的认知又走向另一极端。工作、生活的苦闷、烦恼,现实中的无助,开始让我对佛教心生敬畏,进而产生依赖并盲目崇拜迷恋。

  真正了解佛教,并逐渐接受佛教信仰是进入读书会、沙龙,特别是进入三级修学同喜班学习的这段时间。

  通过学习《当代佛教信仰问题的思考》,懂得了佛教关注的是“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人生重大问题,包括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心灵关怀及烦恼解脱等;佛教强调理性与智慧,强调闻思经教树立人生正见,强调如理思维寻求解脱,强调智慧的作用。“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依正见而立正信”,强调佛法修行以八正道为纲领,如实、客观、深入地了解法义的基础上实现观念、心态转变,进而实现人的生命品质的觉醒。由此也让我明白了,佛教信仰是能把人引向觉醒、智慧和真理的正确信仰。它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净化心灵;它能引导我们依据五戒十善生活,不断断除贪嗔痴,悲智双修,不断学习、接受佛法,亲近善知识,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进而帮助我们成为有深度和纯度的好人……这让我坚信佛教是值得尊崇和信仰的,也更加坚定了我学佛的信心。

  半年修学时间不长也不短,于我却是心灵觉醒的重要阶段,不知不觉中我发现自己有了改变。默念《慈经》,我会感觉内心无比安宁,并对一切生命心生悲心,不忍伤害,也不愿看到众生受到伤害。以前急躁的我开始学会起心动念、说话、做事前先让自己冷静几秒钟。以前总喜欢与人争个高低以证明自己是最强大的我开始变得谦让了。以前看什么都不顺眼,天天跟别人、跟自己生气的我,变得阳光,爱笑了,与人相处也更和谐融洽……

  当然,佛法博大精深,对我这种毫无基础可言的新修者而言,在修学佛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少问题,比如读不懂法意,理解流于表面,较难与现实人生很好地对照,在自我对照反醒中还做得不够,发心与行动间还有一定反差,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还左右着自己,贪、嗔、痴还存在,特别是嗔,看到不平现象仍会有嗔心。比如路遇无视交规乱停车、撞红灯、夹塞等现象,还是会有几秒钟的不满甚至愤怒,遇被人欺负、误解等还是会心存怨恨……好在,这一切都在不断减弱,次数在不断减少,持续时间在不断缩短!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牢记导师提出的修学“八字方针”,以“认真、真诚、老实”的学习态度,“理解、接受、运用”的方法,实现“观念、心态及品质”的转变,提升生命品质。我会安住在三级修学模式,依据“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等五要素,悲智双修,礼敬三宝,不断学习并弘扬佛菩萨品质,并学会对照应用,安住一颗善良慈悲的心,从点滴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做一个慈悲而智慧的好人。

  我是三级修学的受益者,也愿所有人都能在佛法智慧中受益,带着对三宝坚定的信念,勇敢而坚定地在菩提道上走下去。

  感恩佛陀,感恩慈悲智慧的导师创立书院让我有机会接触并修学佛法,感恩三级修学给了我与师兄共修佛法的平台,感恩众师兄慈善友好的榜样和传帮带。

文章关键词: 佛教 信仰 觉醒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