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禅诗赏析:此中有真意

2018年10月08日 11:17  新浪佛学 微博 收藏本文     
经典禅诗赏析:此中有真意经典禅诗赏析:此中有真意

  禅诗是禅与诗的结合体,是佛教与诗歌互相交融而产生的一个新的诗歌类型。大家熟悉的唐代神秀、慧能二人的回答禅宗五祖弘忍以述教义分别各写一偈,即是禅诗的典型代表。

  神秀的诗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神秀认为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神秀的这首禅诗所表达的思想奠定北禅宗的理论基础。他把学佛修禅,看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努力过程。这一见地,后来被人们称为“渐悟”法门。

  而慧能的诗恰与神秀的相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说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慧能的这首诗奠定南宗禅的理论基础,人们称之为“顿悟”法门。

  慧能认为一切众生先天就具有独立自在的、圆满自足的、清净无染的“自性”;佛不在身外,就在自己的心中。

  慧能的这种认识很契合古代士大夫的思想,也与传统的道家思想合拍,所以很快就风行开来。慧能成为”禅宗“的六祖,南宗也压倒神秀的北宗,成为佛教中影响最大的一派。

  禅宗的初祖为摩诃迦叶。据《五灯会元》卷一载: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为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般木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因此成为西方禅宗之祖。这一故事说明禅的真谛是不能用文字等任何具体形相来表达的,只有用心灵体验领悟方可,所以没有什么文化的慧能才能成为禅宗六祖。

  佛教禅宗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对中国山水诗的兴起有启迪之功。

  在禅宗看来,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蕴含禅意。

  唐朝一位尼姑有一首《悟道诗》被传诵千年,其诗曰: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从字面看,这俨然是一首咏春画,是绝妙的一幅寻春感春图,但如果联系诗题品味,结合作者身份思索,则又是另一番意境。

  就是作者寻找的不是春,而是“道”!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道不远人,就在诸身,求道不应该舍近求远,人本身就在道里头活着,参佛悟道全靠自己从万事万物中体悟。

  禅家还有一首著名的诗描述参禅的心路历程:第一境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阶段;第二境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初通佛禅理义阶段;第三境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体悟了“禅”阶段。在瞬间中悟道永恒,这是禅的最高境界。

  禅诗还好以”水“为载体表达妙悟玄机,利用水的动静特点开拓禅诗意境,以营造禅家的知性世界和感性世界。水的清澈明净、一尘不染常用以描写纯净无瑕的禅境界,如唐代禅师青原惟信说过这样一段著名的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这里用山和水说明佛理。第一个阶段看到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即是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说明作者还没有觉悟,思想还停留在物质的实体上,即“色”的阶段;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乃是突破了”色“,达到“空”的境界,对佛理的理解又进了上步,深了一层;

  第三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事物的本身没有变化,但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了,达到了”禅“的境界。

  再如宋代著名的禅诗”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无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无所不映。任何一位众生,只要他有心学佛,他便会有佛性,如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就会有明月。

  后一句,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如果人没有物欲,则烦恼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这两句诗借水月充分表现了禅的明净,禅的超脱,禅的穿透。

  禅诗不仅具有意境的美,还蕴含着人生大智慧。如唐代布袋和尚有诗云::

  手把青秧身在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体现了禅家在世情生活中悟到的大智慧。禅家说:平常心是道。就是教导世人不可持偏执妄想,学会容忍和大度,迷恋计较太多的得失,失去的往往会更多,退一步往往海阔天空,”后退“是为了”向前”!

  唐代诗僧灵一居余杭宜丰寺,禅诵余暇,喜爱写诗,他的《归岑山过惟审上人别业》是一首极富禅美的诗歌:

  禅客无心忆薜萝,自然行径向山多。

  知君欲问人间事,始与浮云共一过。

  惟审上人居于浮云缭绕的“岑山”之中,虽过着寂无炊扰的生活,然而心系人间。灵一为真正的化外之人,不问人间之事,只是与浮云为友,故此与浮云一同去过访朋友, 希望朋友勿念尘世而与白云为侣。

  禅诗的上乘之作,不在于禅语的运用与否,而在于它所创造的幽远而深邃的意境,这就是禅家所追求的境界——禅境。

文章关键词: 禅诗 真意 禅境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