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文法师:时刻扫描你的内心

2017年10月17日 15:33  新浪佛学  收藏本文     
佛法的修行也必须最终回归到生活中佛法的修行也必须最终回归到生活中

  文/界文法师

  内观其实有多种的方法,在这里选取其中之一,目的也是为了将问题具体化,从这样一个在技术层面上的探讨,我们可以将内观的整个方法拓开、扩展做一个讨论。首先我想谈一下缘起。

  在当代,佛教的修行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感觉到了一些和过去不同的变化。过去来寺院的人常常提出的问题就是,“我如何解脱,如何修行”。但是现在我们碰到越来越多的人,他们的问题常常是,“我碰到了很多烦恼,怎么办?”“我遇到了种种问题,怎么解决?”在这样的挑战和问题面前,我们也可以发现,现在大家都开始思考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佛教是否可以提供给他们一种现世的帮助,可能他们并没有想到要解脱、成佛,但是他们很想在佛教中寻找帮助他们的资源。

  与此同时,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看,当遇到这样的人来求助的时候,我们无法像一个专业的治疗师那样,给他提供系统的、专业的治疗,我们当然也会提供帮助,但是这不是标准化的心理治疗,虽然我们学了一些心理学的课程,接受了相关的培训,也与心理学界的很多老师进行过互动和学习。我们更多的是采用我们的特长,利用佛教的一些修行资源,鼓励求助者通过佛教的修习法门自己治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给予陪伴,在不同的修行阶段提供资源和支持。

  佛法并不是出家人或专职修行者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发展愿景,从佛法的不同层面获得利益。从佛法中我们可以得到三种收货:现世得到安乐、未来生得到增上、究竟得到解脱。不同的层面都是佛法重要功能的一部分,如果只是把它的功能限定在解脱、成佛,那可能很多人都会望而生畏,却步于佛法的神秘大门之外。

  佛法的修行也必须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它并不是远离人群的,单单只是在那里打坐就够了。它必须在真实的生活的场景中检验自己,解脱者不能回避眼耳鼻舌身意所对应的真实世间,重要的是不被世间系缚,在诸法中得到自在。正如《六祖坛经》中所说:“菩提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这就是我们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尝试和推动工作的一个缘起。

  在正念的诸多不同形式的练习方法中,身体扫描内观是其中被应用的比较广泛,并卓有效果的一种。在多种形式的内观中,选定身体扫描,一方面是因为它对身体的关注比较重视,第二个方面是它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方面,被使用的比较广泛。在前来求助的来访者中,我们也比较多的会推荐这种方法。所以这一次,我就把身体扫描内观作为一个案例提出,供大家探讨。

  当我告诉一位来访者,你要关注身体感受的时候,他常常觉得莫名其妙——“我有那么多的困扰和痛苦,为什么你却只是让我从头顶觉知到脚底,又从脚底觉知到头顶,这样做到底有什么意义?”

  也有时候,来访者接受了建议,但他并没有真正掌握身体扫描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不能帮助到他,甚至让他产生了新的执著(这属于法执),产生不利的影响。

  身体扫描说起来简单,方法本身也确实不算难,但在操作过程中,指导者、练习者对这个方法都要有非常到位的了解,掌握相关要领。进行正确的练习,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所以我想提出在内观修习中要关注到的三个方面:体验、能力和态度。体验包括两种,能力是指通过练习培养三种能力,态度就是在练习以后获得三种生活态度,或者说生命态度。所以说看起来简单枯燥的身体感受觉知,它的内涵以及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却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两种体验是什么呢?就是身和心。

  在做身体扫描的时候,注意力必须返回到身心上来。在扫描身体的过程中,其实并不只是关注身体的感受,同时还要感受到心灵的状态。在《大念住经要义》“受念处观”一段写道:

  该如何坚定正住、持续不断地以正念正知的觉性,就感受观察感受呢?佛陀指示比丘们:

  ①在经历愉悦(乐)时,要正确了知:“我正经历愉悦的感受”。

  ②在经历不愉悦(苦)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正经历不愉悦的感受”。

  ③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

  ④在执着于愉悦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正执着于愉悦的感受”。

  ⑤没有执着于愉悦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没有执着于愉悦的感受”。

  ⑥在执着于不愉悦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正执着于不愉悦的感受”。

  ⑦没有执着于不愉悦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没有执着于不愉悦的感受”。

  ⑧在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正执着于不苦不乐时感受”。

  ⑨没有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要正确了知:“我没有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

  这样的体验非常重要。繁忙的现代人往往会过多的关注外部世界,很少返回观察自己的身心,有时候你已经在愤怒的在大喊大叫了,但是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歇斯底里的状态。所以说,返回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心灵感受,非常重要。

  不同的情绪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躯体的不同部位,身和心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暴发的愤怒往往会表现为直冲到头顶的发热与木胀的感受;郁闷压抑时会感到心口与胃部的堵塞沉重;恐惧的时候表现为浑身紧张、寒凉……如果你关注到了每一种感受,就会发现它都具有很深的内涵。培养出对躯体感受的觉知能力,有助于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与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更有能力监控和管理自己的饮食过量、酗酒、过度工作、长时间上网等各种不良习惯,保证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很多事情不是单靠意志力就可以解决的,关注躯体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一个途径。

  扫描身体本身也可以起到安抚情绪、让自己平静的作用,可以净化自己的身心。这个部分我在后面会讲,一些重要的情结或创伤记忆常常与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有某种链接,当我们不断的觉知它,去扫描这些身体部位的时候,它会不断的浮现出来,从而实现一个净化作用。

  做这样的练习首先培养的是我们的一种觉察力。其次我们要在练习中有意识的培养三种能力,身体扫描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通过它培养出觉知力,专注力,领悟力。

  我们70%的时间处在一个白日梦的状态,对自己的觉知常常是无意识的,这样一种无意识的、不受管理的状态从佛法的角度来讲就是“随业流转”,我们不断被我们下意识浮现出来的念头推动着。对自己的一切保持了了分明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一个正念的培养。身体感受是非常微细的,如果缺少足够的觉察力,是无法感受到的。在反复习练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了了分明,不然就无法区分感受和感受之间的差异。通过这种座上的习练,习练者在生活中的正念也会自然的加强。正念是一种能力,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了知,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培养训练。这就是说的第一种觉知力。

  第二种专注力。我们在扫描的过程,需要非常专注,如果不够专注的话,心念会时刻分散到别的地方去。一颗未曾受过训练的心,往往处于一种不受管理的状态,模糊散漫,从佛法来讲,要么处于昏沉,要么陷于掉举。通过这种扫描的训练,有意识的让自己的心专注于当下,摒弃杂念和种种情绪的纷扰,让生活与工作变得纯粹与高效。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习练者可以发现在生活中、工作中处理事务的能力、处理情绪的能力和效率都有所提升。

  关注身体感受的过程中只是觉知和专注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训练开发一种领悟的能力。如果觉知是正念,专注是定,那么领悟就是慧。通过接纳和面对,体验身体的感受,了解感受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透视和理解负面感受,来认识到它所代表的情感、记忆和认知。当我们认清楚它的时候,会涌现出直觉的智慧。当这种智慧产生的时候,让我们分裂、冲突、纠结的部分会得以转化和解决。在辩证行为疗法中称之为“慧心”,而在人本主义的聚焦疗法中,则通过“体会”和“叩问”让关于问题的直觉的答案从身体中浮现出来。

  身体扫描练习中,虽然并不刻意去做关于具体问题的领悟,但由于习练者保持着清明的中立态度,一方面能够继续与情绪体验保持住某种联接,另一方面又防止了过于卷入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习练者会不断的经历这样的问题以及感受,但是又不会停留在上面,既有助于放松和平静心态,也能够观察到过程中常常伴随各种不期然的“顿悟”的产生以及个体的成长。

  不管是指导者还是习练者,都应该在扫描练习的过程中注意这三种能力的提升。

  在扫描练习中我们要培养出三种态度,这里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三种:如实、当下、平等心。内观不仅是一种练习、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正确的态度,这可能是最宝贵的部分。

  内观不同于观想,它不是自己在内心里创造或想象出一个对象,它的观察目标都必须是当下所实际客观发生的。当扫描身体各个部分时,该部分呈现的是什么感受,就如实地知道它是什么感受,这就可以了。感受强烈知道感受强烈,感受弱知道感受弱,有感受知道是有感受,没有感受也如实地知道没有感受。始终清楚地明了当下所真实发生的状况,不要刻意地期待或认为某个部分应该是什么感受,也不要以为没有感受是不好的、不对的,更不能通过自己的想像去创造出一种感受。如果有这样的态度,就不能做到如实。如果在习练的过程中可以做到如实,那么在生活中,习练者也可以越来越如实的看待自己。不逃避,不排斥,既不逃避自己的痛苦,也不会抗拒它,觉得自己不该有这样的痛苦。同时也不会防御,不会把自己的痛苦归咎于外部的世界。我们之前都生活在一个投射的世界里,通过投射带着有色的眼镜生活,随着这种如实态度的出现,我们会越来越真实的认识自己,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第二个就是当下。把握当下也是一种态度,此时此地的一种态度。很多适应不良的来访者,常常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中,或是缠绕于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焦虑,难以客观地评估自己当下的状况,也不能充分地投入和体验现实生活。如果你让他活在当下,他立刻会觉得很焦虑,“那我要不要对未来做计划?我的未来怎么办?”其实当下是一种生活态度,并不代表不关注未来,而是指始终可以链接到此时此刻的自己。要想拥有未来,就必须把握当下。正如《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一书中所说:我们经常发现自己会被有关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意识流所席卷,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我们经常魂不守舍,神游四方,而对于自己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当我们明白了自己身处此时此刻,我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意识到每分钟的存在,对于摆在我们面前的诸多选择也会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放下过去沉重的包袱,展望未来的时候可以更好的从当下做起,而不仅仅是对来心存焦虑。

  第三个就是平等心。在扫描中,要求练习者按顺序觉知全身,不跳过任何一个地方,也不在任何一个地方停留过久,同时也不要刻意的试图去改变自己已经观察到的感受。不要认为哪个感受不该出现,也不要认为哪个感受应该一直出现。

  作为一般人的心态特点,都是喜欢愉悦的感受,不喜欢粗重的感受,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当我们贪爱愉悦排斥痛苦的时候,非但没有让事情变得更好,反而又造成了更多的冲突与焦虑,更加难以摆脱。培育平等心的时候,要求我们站在一个更高和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与问题粘在一起。当我们与问题拉开一点距离,从中立的、观察的角度来看它时,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变化。比如,人们常说的:“我很郁闷”,也许可以被表达为:“我体验到身心的某个部分有个郁闷的感觉”。当以这种方式表达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这对个体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后者的表达方式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或者说是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跳出这个问题来观察,这种认知上的改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看待和处理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保持只是观察,而不仓促地急着想投入其中做点什么,我们感受到不舒服的时候,总是急着把它推开,其实在我们抗拒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看清楚它。如果我们可以带着抱持的态度,只是与感受在一起,不愉悦的身心感受将有机会充分地展示,并按照其自己的规律流动变化。在这种中立的、带着面对与接纳态度的观察之下,将有机会渐渐透视和理解到这些负面感受背后所深深埋藏的情感、记忆或认知,从而得以解开纠结已久的情结,整合内心分裂冲突的各部分能量。

  从面对到理解,从理解到产生断除它的智慧。

  第三个方面,不管是愉快的、不愉快的、中立的感受,都是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即使成佛了,佛陀也会遇到生活中各种愉快的、不愉快的、中立的场景。只要不用偏见和排斥来限制自己,它们都会成为个体学习和成长的良师益友。在扫描内观中,学会以开放和接纳的心态去体验各种愉悦、不愉悦及中性的感受,将过去对快乐的无止境渴求,转换为对当下真实生活的如实觉知与领悟,这种态度和认识的转换才是内观习练最具价值的目标所在,也才能最终解决我们的烦恼。生命也会充满意义,具有成长性。有时候来访者会把自己过去的惯性投射到习练中来,反复的追求好的感受,这些都需要及时的觉知。

  下面说一下在习练中会遇到的三种挑战。

  在理论上这些都并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来访者会遭遇一些非常艰难的过程。尤其是当他是一名心理疾患者,有某种程度的心理疾患,他在习练的过程中会比正常人更为艰难。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挑战,我这里谈一下三个阶段会遭遇的三个过程。

  在禅修的初级阶段,会遭遇一个自我批判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本能的对自己的修行效果进行一个评判,初学者关注的往往都是负面的——杂念太多、身体感受太粗重或是太微弱、没有体验到“安详”、觉得没有进步……所有这些都有可能激发习练者的愤怒、焦躁、怀疑和自我批判。如果他给练习贴上“好”与“坏”或者“有效”与“无效”的标签,练习本身又会变成一种压力和烦恼,这种模式使习练者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每当他在内观中体验到或是听别人介绍到一些愉悦的体验时,这些好的体验就会成为他以后修习时的压力来源,除非他常常能够创造出更多更强大的愉悦体验,否则就会不断地用“停滞”、“退步”或是“失败”这些负面的评价来打击自己。也就是说,他获得的好的体验越多,他的压力越大。这已经不是内观本来的目标了。

  身体扫描内观和其他各种内观技术一样,都要保持于“存在模式”。不论体验到的是什么,只要你在觉察着,真实的觉察着,那就不是失败。身体有自己的规律,当不断的练习的时候,进步会自然的发生。我们发现在内观中收获最大的人,通常不是在开始的时候就获得各种愉悦体验的人,而是那些能够以正确态度长期坚持的人。

  对于修行了一段时间的人来说,他要面对的就是创伤和情结的爆发。成长历程中的一些创伤,或长期累积而形成的情结,不仅是埋藏在潜意识中的巨大心理能量,同时也会对应于身体的一些特定部位,以疼痛、麻木、无感受或僵硬紧张等各种形式随着内观的进行慢慢的表现出来。在反复进行身体扫描的过程中,随着习练的深入,这些部分会释放出强烈的情绪感受。习练者可能会出现无原因的情绪消沉、暴怒、恐惧,或是再次浮现遗忘已久的痛苦记忆,少数人还会伴随恶梦或禅修幻境。这是在习练中期必须会遇到的,当习练者试图继续进行内观时,这些负面的情绪波动有可能会变得更为剧烈。这时没有经验的习练者往往不知所措,甚至以为自己“出偏”了,或是因为无法承受强烈的情绪波动,而放弃内观练习。这个时候指导者的抱持非常重要,要让习练者能了解到,这是练习过程中的特定阶段,明白巨大的情绪能量并非外来,而是自己身心深处所埋藏和压抑的,它们的释放对增进心灵健康有利,要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它,就更有可能增加坚持习练的信心。当然,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得到富有经验的禅修老师或是专业咨询师的辅导,对于习练者将非常有帮助,可以更容易的突破这一步。

  到第三个阶段,习练者会产生一些深刻的变化,人格与生活的模式的改变。我这里有一个案例,我有一个来访者当时是通过观音热线来到寺院的。他当时已经出现了强烈的躯体症状,浑身疼痛,时常伴有昏厥,无法正常生活。去医院检查也没有任何结果。来到寺院以后,我们教授了他这种内观的方法。在初期的时候,他遭遇了巨大的疼痛,修行起来异常艰难,这个阶段过去以后,他觉得很平静,很好,但是突然就出现了一些禅修幻境和特殊的记忆疼痛。这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那种突发的昏厥其实是和他童年的一个巨大的心理创伤有关。当这个记忆被他体验并消化了以后,他的身体就康复了。康复以后,他恢复了工作。又修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自己变化了。过去他非常依赖自己的亲人,并且也觉得挺正常的。修炼了以后,他就发现了自己这种依赖是多么自私和脆弱,这种依赖体现了他自己深刻的孤独和无力。过去他如同鸵鸟一样把自己内心的痛苦埋藏在当时的外在的病痛中,不断的让别人来安慰自己。当康复了以后,他不得不真正面对自己内心的这些深层次的情感,这些部分是如此的令人难以接受。在这个时候,需要指导者不断的鼓励,让他回顾内观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和帮助,意识到这个修习对自己是有意的,是好的,这样他才可以真正的坚持下来,否则很有可能在这个阶段就放弃了。

  另一方面,习练者的变化,也会相应带来家庭关系及人际互动的改变,而这些变化都是挑战。所以说修行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如果他可以顺利的完成这全部内部与外部的变化,就有可能在相当深刻的各个层面改善自己的生活,最终获得期望已久的全新人生。

  以上,是从心理康复的角度对身体扫描内观练习作了一些探讨。当然,身体扫描内观作为佛教一种修行法门,进一步深入的修习,就不仅停留在心理康复层面了,它进而要求在如实观察身体感受的同时,开发观慧,体验和领悟身心无常、无我的本质,最终达到佛教的修行目标:破除我执,体证涅槃。也即是从世间安乐进阶到出世间解脱。虽然说,解脱并不是脱离生活,而是解构生命的烦恼和对自我的执著,但由于这牵涉到巨大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的转变,应该尊重修习者的心理状态与发展愿景,不必要将这种出世间的理念强加给他。如果一开始就如此强加,他可能会使用自己的防御机制来扭曲对出世的理解。所以从世间到出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文章关键词: 佛法 佛教 界文法师 修行 佛法看世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