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国
——个人修学和带班的一点思考
进入书院修学六年多,做辅导员带班至今也四、五年了,带的班两轮《道次第》学完,目前学《百法》。看到学员在每个阶段都可能流失,我在想,既然值遇具格善知识了,那问题又在哪里呢?是学员善根福报不够,生命的不良串习太重?还是做辅导员的我们引导效果太差?原因也许很多,但作为一名学员和辅导员,如何让学员在每一次共修中积聚菩提资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浅薄思考。
一、对善知识修信念恩是积累菩提资粮的前提和根本
在《道次第》中,宗喀巴大师明确指出: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如果对导师没有生起皈依和依止之心,或者皈依和依止之心很弱,不管学习到哪个阶段,学的时间再长,对法义懂得再多,可能连菩提道的门都没有进入,或者在门口徘徊。也许有些人在修学中也不断按照自己所认知的方式行善事,造善业,积累各种资粮,但若没有真正依止善知识修学,没有在善知识引导下发起菩提心,所做所行,只能成为轮回中的福报,甚至于让自己变成世智聪辩的学者,强化的是可能还是我执我见。
当然,依止善知识的重要不仅在于入道。在修行的每个阶段,每向前迈出一步,每一点成就的获得,都离不开善知识的引导。难怪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纠正阿难说:“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依止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如何修依止法呢?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中提供了完整的修法:意乐依止和加行依止。意乐依止又包含两项:净信为本、念恩生敬,简称修信念恩。
如何修信念恩?我觉得,应该在每一次个人自修、小组共修、班级共修中“视师如佛”。从导师几十年致力于教学弘法到现在创办三级修学去感恩导师的悲心,从所有的弘法利生事业中感受导师的功德,从每一次闻思法义中忆念导师的法恩,从每一次修学和共修分享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将佛法正见落实到生活中,改善生命品质,才能真正体会到导师对我们无尽的深恩。
这一思考给我的启示是:作为学员,我每天修学和做事一定要把导师请到自己心中,对他修信念恩。不然,很难保证修学和做事与导师所代表的三宝相应,能成为菩提道的资粮。作为辅导员,我有责任和义务在每次班级共修中,引导学员结合当期法义,对导师修信念恩,保证他们真正走在菩提大道上。
二、对同修道友观功念恩是积累菩提资粮的来源
对善知识修信念恩,保证我们能走上菩提道,但修行路上也需要一群伙伴。导师说,修行是一人与万人敌。孤军奋战不容易成功,也注定走不远,所以要有志同道合的同修一起修学。
如何把每周与同修的相聚变成美好的修心时光,变成积累菩提资粮的来源?除了以共处规则为准绳,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在一切时一切处对同修观功念恩,经常忆念观功念恩的好处。观同修的功德,心是清净的,欢喜的,当下就会得到好处。相反,如果经常对同修观过念怨,自己当下的心就是染污的,不清净的,不欢喜的。当一个人对同修都很难观功念恩,要让他对一切众生生起念恩心,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要在每一次共修中,不断培养对同修的观功念恩之心。
如何培养对同修的观功念恩之心?我有以下几个观修点。首先,每次共修时思维,一群同修聚在一起修学非常难得,一定是宿世因缘所感。要感恩每次共修中到现场的师兄,思维因为他们的到来,才有因缘和合的一次共修。也要感恩那些没有因缘参加的师兄们,每一次都在提醒自己暇满难得,一定要珍惜有缘与师兄们一起修学的短暂时光。同时要不断提醒自己,有没有去关注和帮助那些没因缘来修学的师兄,感恩他们给我提供了反观自己是否生起慈悲心的机会。
当然,在每次共修中还要用心聆听,从师兄们用法对治烦恼的经验中,看到大家运用法义解决人生问题的功德;感受师兄们对导师和三级修学的感恩之心;学会随喜师兄用法检讨自身不足,提醒自己反观内心、依法照见不足。如果看到师兄没有认真修学、精进闻思、按照模式分享,也不应该现起厌恶和不欢喜的心,而是应该生起接纳的心(接纳不代表认同)。思维在轮回中,我们的不良串习力量很大,基本不能自主,不精进修学就可能浪费生命,不良串习和凡夫心就得不到瓦解。同时也生起“我该以什么方式帮助这个师兄”的心,免得他离菩提道越来越远。
轮到自己分享时,要多反观自己有没有打开心量,有没有带着真诚的利他心来分享,有没有把班里每位师兄当做利益一切众生的起点?如果没有的话,那该如何真实利益到一切众生?
前面讲的更多是面对班级同修,其实,对于同在三级修学的任何一位师兄,特别是一起参与义工活动的师兄,也要对他们观功念恩。一起做事的师兄,虽然不同程度地修学着佛法,但大家毕竟都是凡夫,生命品质的改变程度不同。一起做事时,难免出现凡夫心的互相碰撞。对境炼心,特别需要佛法正见和观功念恩。
凡夫如我们一般,都会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师兄,还会以佛法为准绳。若其他师兄不小心有串习显现,我们很容易产生对抗、不欢喜的心。这样一起做事,也许事情做好了,但可能强化了凡夫心。所以对境出现时,应该多思维师兄们的闪光点。比如师兄来做事的初发心,想尽快利益大众的发心,想报答师恩的心。总而言之,一定要努力缘念师兄们哪怕一丝一毫的功德,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得到净化,学会接纳一切众生,学会以法调伏自心,和一切众生广结善缘。
三、依教奉行、依模式修学是积累菩提资粮的有效保障
前面讲到,集聚菩提资粮,一定要学会对师长和同修念恩。但要持续地修学下去,还需要依教奉行,依模式修学。
不管是依止法的“视师如佛”,还是四法行的“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都在告诉我们要依教奉行。在三级修学中,依教奉行的具体表现,是依导师施设的两套模式去学习和实践。
修学模式告诉我们,修学过程要完整,每个阶段要有定课,要做好个人自修、小组共修、班级共修,要依十八字方针和八步骤三种禅修,才能保证有效修学,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命品质,而不只是扬汤止沸地起到一点缓解效果。
这里特别想提的一点是,个人觉得,稳定的定课和良好的闻思习惯特别重要。如果不重视,有一搭没一搭地修学,串习久了,习气和凡夫心会让你在菩提道上寸步难行。
服务大众模式告诉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参与到各项义工行中,去实践佛法、对境炼心、检验修学。建立在两套模式上的各种成长途径,为我们指明了菩提道上次第前行的阶段性目标和方向。要经常反观自己,作为学员,我有没有依教奉行地做好个人自修、小组和班级共修?每一次的修学,我有没有用“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面对?在共修时,我是不是在应付了事,是不是出现《道次第》所说的“跑马喻”,选择了马场,却还在到处寻找教法,用自己的凡夫心在实践?对于目前我有能力实践的成长目标,有没有积极地参与?暂时没有因缘福报参与的,我是不是积极创造条件,或者生起有因缘一定参与的好乐心?
作为一名辅导员,有没有经常反观自己:我有没有用心,有没有慈悲善巧地传递模式精神,有没有引导师兄们有效实践两套模式?有没有检讨自己的不足,随喜他人的功德,不断依法摆脱不良串习,改善生命品质,真正积累菩提资粮?
四、发清净广大的菩提心才能圆满菩提资粮
发心是修行的根本。作为学员,一定要亲近善知识,依教奉行,依模式修行,发广大心。发心到哪里,生命的方向就在哪里。发心有多广,有多深,缘念众生、慈悲有情就会越有力量。作为辅导员,要有无我利他的菩提心。引导修学是心灵的传递,辅导员有什么样的发心和生命格局,学员是能感受到的。
我觉得,辅导员一定要学习普贤菩萨的广大愿力和利益法界一切众生的心量,这样才能把个人修学和带班所积聚的资粮汇聚到菩提道。否则的话,个人再怎么努力修学,教理懂得再多,带再多的班,做的善事再多,充其量也只是在积聚与菩提道不相应的资粮。若是如此,就太辜负和浪费诸佛菩萨及导师出现在这个世界的大好因缘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