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元
关于幸福,我曾经觉得它是那么遥不可及,苦苦追求却总是捉不到它,我似乎注定是个“苦命的孩子”。幸福的人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我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父母。
我出身于粤东的一个小乡村,父亲跟大多数潮汕人一样,有着深固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观念,本来已经有3个小孩家庭,在我10岁那年,突然添加了新成员。在那个计划生育的时代,我早就认同了要计划生育的思想,所以,这种突变让我的生活一下倒塌了。就像火车偏离了轨道,越走越远一样,幸福也在那时像火车一样偏离轨道,我的生活从此不再有阳光,不再有笑容,进入长期的黑暗的、苦涩日子。我因这事觉得无比丢脸和自卑,无法抬起头,这创伤就像毒瘤一样,一点一点地吞噬了我的幸福。
既然在原生的家庭里不能获得幸福,我想当我从这原生家庭脱离出来后,就可以重新获得幸福。对于幸福,我有我的期待。刚大学毕业那时,我羡慕30岁左右的年龄,因为在我的眼中,那是最幸福的年纪,实现“六有”的幸福标准,有房子、夫子、孩子、票子、位子、车子。有房有车有闲钱,还有一个有爱的家,一份体现价值、也有一定职位的工作。这当然是最幸福的生活!
为了这幸福的生活,我开始努力做各种准备和规划。刚毕业,我就读在职研究生,考大大小小的职称、取不同的证书;并且开始试着各种相亲,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可是,生活像与我开玩笑一样,它瞎了眼,没看到我的努力和付出,“六有”的幸福并没有在我30岁一一实现,但我走上了一条完全不一样的“幸福之道”:进入三级修学。
学习到导师关于《何为幸福》的开示后,我茅塞顿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且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产生幸福的心,心才是决定幸福的关键因素。我所谓的种种不幸福的理由,无非是由种种错误的观念、混乱的情绪所产生的欲望和需求,我把幸福寄托在外在一个又一个的因素上了。
童年青年时期,我渴望一个“不被歧视”的家庭环境,可是家庭环境无法改变,我便以受害者自居,埋怨、憎恨父母带给我的伤害,内心充满仇恨,被仇恨蒙蔽了眼睛。所谓一叶障目,我看不到父母对家的付出,感受不到他们的爱,放不下自我束缚的自卑,如此等等,幸福从何而来?
大学毕业后,我又不断地去追逐“六有”的幸福,在不停追逐中,虽有得到时的短暂幸福,更有担心失心的焦虑;有得不到时的失落,更有执著的不甘心;有不停付出的累,更有付出之后的迷茫。这些苦加身,幸福从何谈起?
好在,我遇到了佛法,遇到了济群导师,遇到了三级修学,明白了幸福跟自身的需求、心态有关,解决内心的问题,才能解决烦恼和欲望需求。在佛法智慧的不断熏陶下,在法语甘露的滋润下,很多观念悄悄地转变了,我的内心也慢慢地变得调柔,不再觉得事事都需如我所愿,学会了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
父母有他们自己的认识上的限制,而我也有自己错误的设定。当我学会去理解他们时,我发现,其实没有人伤害我,是我自己伤害了自己,还伤害了家人,我没有承担起对自己幸福的责任。当我拿回了负责自己的幸福的主动权时,二十年来积压的不满、怨恨转变成了理解、包容和感恩,那个我一直都认为支离破碎的家,其实也可以是爱的港湾。环境没变,是我的心变化了。
生活也慢慢地简单化,对于工作,我不是像以前那样为了更高的职位,不断地学习和投入时间,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放到修学和义工行上。简单化、少欲知足的生活时常让我有种心满意足的感觉,我时时充满着感恩,生活中处处发现美景,一片云彩、一声鸟鸣都可以让我升起幸福的感觉。我的内心也经常在法义中得到滋养,从而获得一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和外在物质、环境无多大关联;幸与不幸只是一念之间,迷与悟只一念间,烦恼即菩提。幸福的关键在于心,而佛法就是帮助我们调心、开发内在觉性的。愿更多的朋友遇到佛法,加入三级修学,于法受益,摆脱烦恼,提高生命品质。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