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剖析:将法纳于心

2018年07月05日 11:18  福建佛学院 微博 收藏本文     
自我剖析:将法纳于心自我剖析:将法纳于心

  文/释耀祺

  你是否也曾这样,新学期里,你备好一份份计划,可到最后,却发现居然完成不到一半;你是否也曾这样,发愿将此经书拜完,可到最后,你一直将它供着,未再翻起;你是否也曾这样,过堂时遇上一道喜欢的菜,刚想伸出钵时,行堂者早已走远;你是否也曾这样,在无意间踩到他人的鞋,刚想道歉时,而你的歉意对方都懂,于是你们宛然一笑……

  所有的经历,或许大同小异,或许千差万别,区别的,只是我们的心态。有的人,对于自己所走的道路了了分别,有的人还一直迷惑不断。大德法师们总在告诉我们,应学修并进。生活中的实践远比书中的知识来得更为重要,一定要时刻开发脑动去思考,况且众生本来心性都同样清净明朗,无有差别。

  曾看过索达吉堪布所著之书《没有什么放不下》,里面大都是讲述五明佛学院中每个出家人的出家道路。他们大多都是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出家因缘要么是所思考的问题在其他宗教中无法解决透彻,要么是听到或看到某句经文,内心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喜悦。随着这份感觉在这条道上越来越深入……

  我想,他们应该都是具大善根之人,才能得到上师的加持以及法义的法喜。反观自身,自己在法义上所得到过的喜悦微乎其微。到底是福报浅薄,还是业障深重,我亦无法得知,只是倍感惭愧。有的时候,我们对法的麻木,追根究底,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天天上殿过堂,上课下课,日复一日地重复这样的套路,我们感到厌倦的原因,是我们始终都没有用心在做这每一件事。我们只是强迫拖着身体,去做规定的、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们还很爱自己,发生什么事情,一定是先从外在找原因,很少先自我反观,都是因为外在的因素限制,而为自身没有毛病而沾沾自喜。我们还很习惯地去观看他人的过失,见到法师所显示的不威仪时,内心一定会出现轻蔑的心理,在领受到法师自身智慧流露之后,才会了知又是这颗凡夫心理在作祟。

  我们的生活,的确太过养尊处优,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一点点苦难就会觉得是天大的事,伤不起。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真心去培福,去吃亏,去给自己找苦吃。我们不敢,我们躲都来不及,又如何甘愿这样去做?要放下我们根深蒂固的成见,真的很难,纵使明知道有错,也愿将错进行到底。有的时候,内心一直是空洞的,那种看似很自由洒脱的表面,内心呈现的,是漂浮不定的孤独感,是游子找不到家的无助感,亦是看向大海一望无际的迷茫感……

  这终究,还是因为我们不善于思考,不自我剖析,不对三宝生起真正的依赖感和归宿感。三宝在我们心中没有什么地位,故而对于我们整个学佛的过程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乃至影响到我们的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

  愿我们在日后的修学里,能够多给予一些时间来反观自我、剖析自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让我们的生命从自我的、固有的惯性当中走出来,才能一直不断将法纳于心。

文章关键词: 善根 自我剖析 惯性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