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群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
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著者小传】
僧璨(?-606)禅师传承了二祖慧可的衣钵,成为禅宗三祖。在北周灭佛时期,他曾经隐居到今天安徽的天柱山一带,现在当地仍然有三祖寺,这个寺院本是宝志公始建,但是僧璨禅师游化至此,加以扩建,并扩大了此寺的影响,成为了禅宗的祖庭。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年仅十四岁的沙弥道信来投僧璨,从僧璨学习九年,僧璨将禅门衣钵传给了道信,并作了这首传法偈。
【赏析】
这首偈子继承了讨论地、种子、花等构成的因果关系,特别强调了下种子的人的作用,关键在于第三句,如果没有人来播种,这块土地怎么会有花的开放呢?这强调了修行的一种自觉过程,而不是任由地心长荒草。
宋代子升、如祐编的《禅门诸祖师偈颂》对此四句曾有简短的参究,“花种虽因地”,物像从心而起。“从地种花生”,于众生的灵觉之内了现乾坤。“若无人下种”,如果心境顿忘,哪里有人?哪里有法?“花地尽无生”,处处见道。
这四句在敦煌本《坛经》中是这样的:
花种虽因地,地上种化生。
花种无性生,于地亦无生。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