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佛教的孝道区别

2017年09月04日 08:44  新浪佛学  收藏本文     
儒家和佛教的孝道区别儒家和佛教的孝道区别

  文/索达吉堪布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春秋时期的郯子 ,生性至孝,父母年老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古代有这样孝子,而现在有没有呢?很罕见。2004年有个人把肾捐给了母亲,这在当时轰动一时,感动了很多人。但古代并不是这样,那时人人对父母都特别孝敬。

  或许有人问:“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后世有《二十四孝》等许多故事。可这孝顺之举,佛教有吗?”

  佛教不但有,而且远远超胜,更不可思议。如虚云老和尚,他为报答亡母深恩,吃尽了千辛万苦:首先三步一拜,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以此功德,回向母亲早脱轮回。在这个过程中,他两次冻僵在冰雪中,感得文殊菩萨化身救他脱险,三年后才到五台山。后来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他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一心求见母亲一面。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得知母亲已转生净土。

  以这种伟大的行持报父母之恩,在儒教中很难见到。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应以礼承事;死后,要以礼埋葬,并于逢年过节时,以礼祭奠。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报恩仅限于此。然佛教可谓更上一层,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只有让父母彻底离苦得乐,才成就了真实的孝道。

  在佛教中,一个人要想往生极乐世界,首要条件就是:“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可见,“孝养父母”是最基本的善法。要了解孝,就应深入佛经,像《父母恩重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都可以称为“佛门孝经”,经中详细描述了父母恩重难酬,做儿女的应如何报答父母深恩。佛陀还亲口说:“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因此,人想学道,孝顺非常重要。

  而孝顺方式,佛教的与世间的有很大不同。佛经云:“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意思是说,以金银财宝、饮食衣物供奉,不能圆满报答父母的恩德,唯有引导他们行持正法,才是真正报答了双亲之恩。有些道友以前常让父母不高兴,也做了让他们伤心的事,现在懂佛教的道理后,就应该行持善法,并把善根回向给他们——这是我们的报恩之举,是最圆满的!

文章关键词: 佛教 孝道 报恩 圆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