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佛教中的功德圆满

2017年05月29日 14:00  中国佛教禅宗网  收藏本文     
何为佛教中的功德圆满何为佛教中的功德圆满

  “功德圆满”是说妥善完满地做成一件善事,泛指行善积德。在佛教中,“功德圆满”则是指因修行而得身心清净、了脱生死、超越轮回之正果。

  “功德”,即功业与德行。《大乘义章·十功德义三门分别》云:“功谓功能,能破生死,能得涅槃,能度众生,名之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故云功德。”《胜鬉宝窟》卷上:“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又功德之深广喻为海,称功德海,其贵重如宝而谓功德宝。

  《景德传灯录》卷三记载:梁武帝问(菩提达磨)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这则公案里,梁武帝虽然做了许多善业,但由于他是有相布施,亦即希望有所回报而行善业,因此获得的果报只能是福德,而不是功德。在达摩禅师看来,真正的功德应当是无相布施,修行各种善业应是心中一无所求,只怀慈悲之意。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疑问品第三》中对此公案中的“无有功德”作了详细的阐释: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陆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白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  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由此可见,诸如铺路修桥、建寺造塔、念佛诵经、布施、放生,供斋等各种善业所修得的果报是“福德”,而非“功德”。功德与福德有所不同,功德里面包括福德,但福德里面不见得有功德。

  “圆满”,谓诸如来万行具足,种智圆明,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悉成就;超过声闻、缘觉、菩萨之上,故曰圆满。“圆满”的本意是没有缺陷、漏洞,使人满意,与“功德”合用则是指佛法广大,能圆融一切世间法,无漏无碍。佛所说的法完满周密,因此称之为“圆音”。《华严经·离世间品一》云:“圆音陀罗尼,解了不思议。”

  又有融通无碍称之为“圆通”——“谓通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的真如,其存在的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楞严会-上有二十五菩萨各证圆通,尤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上,因此观音又称之“圆通大士”、“圆通尊”。在禅宗,亦常画“圆相”,表示真如实相、本体,自性,完备无缺,不偏不倚,称为“圆满”。

文章关键词: 功德圆满 修行 了脱生死 梁武帝 佛学常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