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佛法如何善用其心

2018年04月20日 09:37  菩提书院 微博 收藏本文     
修学佛法如何善用其心修学佛法如何善用其心

  文/法莹

  升入同修班,我是喜乐参半。师兄们都期待着尽快进入修学状态,而我却带有设定:之前的课程我好像都没有学好,如何进入同修班的学习?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房子如何盖起来?想着过去的一年就这么过去了,好多的疑惑都还留着,今年我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行?还在网络上承担了义工工作,我担心自己的时间不够用,怎么办?有了这些设定后,我真的觉得一切都让我无所适从!

  这周学习“《道次第》修学要领”,回顾前一课的修学状态,在调整好心行,按照修学辅助材料为我们提供的方向和目标,我认真努力着:在自修时内心非常欢喜,时时可以运用八步骤来检验自己的心行;在小组共修时,用心聆听师兄们的分享都会让自己充满加持力,特别受益;在班级共修时,内心一直洋溢着欢喜心,并深深感受到导师的苦口婆心,发愿要坚定地依止导师,老老实实地修学。这样的修学,正是自己所期待的,也不再怀疑自己能否学好,且信心猛增。

  可是,过了一周又不一样了……。

  自修还是按照上周的方式,一步步进行着。可是,无常总是很多。现在我深刻体会到凡夫心的强大了。这周修学,做义工,还有家里的一大堆事,让我身心疲惫。带着这样的心态修学,可想而知了!

  静下来,观察一下自己的心行。首先,修学是自己的事,我有没有把修学放在首位?做义工也是自己发心承担的,我有没有检验一下自己的发心?然后就是家里的琐碎事,我有没有合理安排?当我把这些事一条条理出来时,我发现自己的这颗凡夫心是不可得的。

  首先是发心。导师说,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修学佛法。那么,我修学的发心是什么?之前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自己的心还是有分别的,我在想:以我现在的修学,自己身边的人都利益不了,如何利益六道一切众生?如何发起这颗菩提心?

  做义工的时候,我也是有种种设定,怕承担不了,怕这怕那。想想之前我做义工的发心是什么?我是想通过自己的受益成长,让更多的众生和我一样,能够有因缘修学,能够于法受益?还是想受到大家赞扬,想证明什么?包括在处理家庭琐事时,我的出发点和发心是什么?我是想让他们都不要打扰我的修学和义工行,因为我在做利益众生的事?想着修学不能落下,承担义工不能出状况,家庭不能有纷争。以这样的心做事和修行,我能不累吗?还自认为很精进。我问自己在修什么?整个是在修凡夫心。不行,赶紧调整心行。

  接下来的修学中,慢慢了解到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从发心开始的。学佛的要领,也在于如何用心。所谓修行,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法义说到发心,用心,而且要善用其心。

  学习到这时,我突然明白自己的问题症结所在了。做事的关键是用心,看看自己是以什么样的心在做事。做事的时候,我的心行是什么样的?做了观察修,清楚地看清了自己的心。修学的核心是什么?“舍凡夫心,发菩提心”。我是不是朝着这个目标在做呢?好像没有。

  这周我的身心都放在了读书会上,就想着:既然承担了,就要做好。所有的事都自己一个人担起来了,却忽视了如何更有效地做事。在读书会,部分义工师兄都是刚刚加入的,我对他们的期待是千万不要出状况,希望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这样自己就可以完成任务,有大把时间来修学。虽然每天都陪伴他们,却没有站在高处看问题,把自己局限在凡夫心中,增长了我执。

  在修学时,我不能够集中精神,心随境转。所以导致本周自修效果不佳,小组分享时有种想哭的冲动,责怪自己没有端正学习态度,明明知道要精进努力,最后却是现在这般模样。

  在处理家庭琐事时,我同样是以自己为中心,想的都是自己,忘却修学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了。如何舍凡夫心,发菩提心?如果我连身边的亲人都利益不了,我又如何去利益其他众生?更不要说六道一切众生。想想都非常惭愧。

  总结一下:带着凡夫心在做事,关心的都是结果,却没有在意自己是以什么心做事。如果不能深刻认识自己的问题,又如何去改正呢?那么修行究竟修什么呢?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下一步就是调整做事方式,同样要发心和用心。

  法义说:在学佛的过程中,舍弃凡夫心是一项重大任务。对于自己而言,还是要安住在每天的修学中。用正知正见来对治自己的凡夫心,观修也必须做起来,只有不断地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才不会让凡夫心跑出来。修学是一人与万人敌,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当下必须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修学,摆脱凡夫心,生起菩提心。

  我现在也能够真切体会到:修行、做事除了有发心,还要会用心。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文章关键词: 菩提心 善用其心 修学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