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仅仅是一次远行吗

2018年06月12日 11:15  菩提书院 微博 收藏本文     
死亡仅仅是一次远行吗?死亡仅仅是一次远行吗?

  文/法志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突然想到死亡。我已忘记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只记得儿时和所有孩子一样,幼稚地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随后又贪心地加上父母、家人,随后又是亲朋好友……但在这样的希望后面,总有些不安和恐惧从心里某个角落悄悄蹿出。

  随着年龄增长,疼爱自己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相继离世了,后来两个舅舅也过世了。想到小时的疑惑,没有觉得荒谬,反而多了些无奈和悲凉,耳边总有一个声音在不断督促:生命有限,不要蝇营狗苟地虚度光阴。

  我试图牢牢把握自己的生活,希望生命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饱满而充实。成功、幸福成了我对生活的全部追求,而所谓幸福,就是完美的生活、工作、家庭,并尽在掌控中。

  2013年春天,我哥得病去世。曾经的他有令人羡慕的好体质,哥嫂都有令人羡慕的工作和收入,儿子也上了大学,一家人过着和美的小康生活。他的病逝改变了这一切,让我对充实而成功的人生追求产生怀疑,幸福生活原来是这样的脆弱!

  儿时的不安又悄无声息地来了,死亡是终点吗?如果死亡是终点,那么我所追求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如果生命的尽头不是终点,那又是什么?

  我试着从各类书籍中寻找答案。这时看到了济群法师的《人生五大问题》《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我思考着,我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该如何面对人生的痛苦?那段时间,我读了许多佛法书籍,使我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有了些许慰藉。特别是夜深人静,一人独处时,我总会不经意地想起我哥,伴之而来的便是伤感。是佛法引领我对生命有了些许思考,也使我能尽快地从痛苦中走出。

  2014年深秋的一天,接到同学电话,得知高中的一位老师病重,于是相约一起去看望她。见到她时,我几乎认不出面前这个形销骨立、举步维艰的老妇人。这哪里是记忆中的老师?曾经的她极注重形象,身板挺拔,雷厉风行。

  她看出我的惊讶,说起她的病情。这两年癌细胞已转移,渗入骨头,骨头几乎已被癌细胞钻空了,每挪动一下都痛苦不堪。她拉起我的手放在她头上,让我摸她的头部,稀疏花白的头发下面,有的地方鼓起一块,有的地方软软地凹陷下去。我有些害怕地抽回手,难过得不知如何安慰她。她说:我不怕死,就怕这样生不如死。她每天看小说打发时间,竟像期待一次远行般,期待着死亡的到来。

  第二次再去看她又是几个月后,她已不能下床,斜靠在床上,每天靠注入大剂量的吗啡度日。看到我手上的佛珠,她问道:你信佛呀,佛经讲因果报应,你说我这是什么报应?我这辈子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呀?唉,我好想快点死,每天早晨醒来发现还活着,真让我失望。

  我强忍着泪水,无奈而伤心地看着她。世界上没有真不怕死的人,她是承受了怎样的煎熬才如此渴望死亡!更让人痛心的是,她简单地把死亡定义成解决一切痛苦的方式。我不知如何给她解释“三世因果”“轮回过患”,也不知是否应该告诉她,她所期待的死亡,不一定是痛苦的结束。

  面对即将逝去的生命,我突然内疚地觉得,平日顾影自怜,在乎的只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学佛成了我对生命不安的逃避和对无常恐惧的寄托。

  环顾周围的亲友、同事们,他们认真对待生活,也和我一样有着对生命的种种困惑。想起老师临终的痛苦和困惑,我鼓励自己从一点点变化开始,努力走出修行误区,让周围亲友、同事们知道我在学习佛法,让他们也来了解佛教。因为很多不信佛的人,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不认同佛陀的教法,而是没有机会了解佛法,所以尽管对痛苦、无常有认识体会,却也无可奈何,不知道人是有机会从痛苦中最终解脱。

  《人生佛教小丛书》是导师的法音妙语,导师心怀众生,不设门坎,从生活点滴入手,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发。于是我从网上请来一批小丛书,结缘给亲友和同事们,因为我觉得:人生不易,有了佛法,会多一些面对困苦的勇气和智慧。

文章关键词: 死亡 远行 生命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