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者的信念》一书,是闽南佛学院济群法师受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净慧法师的邀请,于一九九六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法会期间,开设《普贤行愿品》讲座的录音整理。此次法会规模宏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有五、六百人之多,庄严而隆重,因缘非常的殊胜。当今佛教正处于末法时代,佛教在中国数千年的弘扬,存在许多误区现象,诸如鬼神化、来世化、哲理化、学术化等,使得整个社会对佛教充满著无知和误解,怎样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佛陀的正法,为净化社会人心服务,这是每一个学佛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世界正面临著2000年的到来,中国正走向改革的现代化,如何使佛法与时代相契合,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清楚地了解佛法的精神,并使佛的智慧贯穿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法师演讲《普贤行愿品》的目的所在。
关 键 字:新浪 佛学 济群法师(微博) 信仰 见地 行愿
对少年济群来说,到了鼓山涌泉寺,他出家的心愿才真正机缘成熟。他从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出家。当时的职责是在客堂当“照客”。这个差事,有点像宾馆的服务员,负责扫地、打开水、倒茶、洗茶杯,还管客房的钥匙,给客人开门。 鼓山涌泉寺是福州五大丛林之一,千百年来高僧辈出。“文革”期间,寺院被园林管理部门接收了,寺院中的和尚有的被遣送回家,有的被迫还俗,有的在批斗声中上吊自杀,有的被园林部门收编为职工,不准他们穿僧装,尼众必须重新蓄发。济群刚出家时,在涌泉寺看到的出家人几乎都是穿俗装。济群的剃度师父普雨老和尚,“文革”中被打为黑教头,守在寺院中,做邮差、挑粪、种地,每月政府发给他20元生活费,但老和尚一直坚守在鼓山,不论社会风浪多大都没有离开。1979年,在老和尚的努力下,涌泉寺率先落实了宗教政策,归还僧众管理,济群就是那时来鼓山剃度的。
在中国佛学院学习时,因为出家前文化和佛学基础都比较薄弱,所以济群只知道如饥似渴地学习。毕业后来到莆田广化寺,在后山一个偏僻的地方继续学习。读书之余,也在佛学院讲课。广化寺的几年生活,使济群在佛学院所受的综合教育的基础上,对戒律、俱舍和唯识有了进一步的研究。1988年来到南普陀寺,在阿兰若处静修。这清静自然的环境,对他的学习、修行和弘法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厦门是个沿海开放城市,与东南亚及港台有着频繁的交流往来。由此,济群在厦门大学历史系进修研究生期间也有因缘接触到很多海外的法师,并从他们的介绍中,对海外弘法事业的发展有所了解,于是萌生了弘法的念头。他首先是在南普陀寺的圆通讲堂,和湛如法师一起为信众开设了“正信佛教系列”和“人生佛教系列”的讲座。当时他们还在厦大历史系进修研究生课程,这一因缘使他们得以在厦大举办了“佛教文化研讨班”,开始了面向高校的弘法。第一期就招了80多名学生,内容有讲座、参访寺院、禅修、座谈,半个月下来,效果很不错。接着,他们又办了第二期、第三期,后来干脆在厦大成立“青年禅学社”,长期为大学生开设佛学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后来,他将这一做法带到苏州西园寺,寺院弘法部专门开办了“青年学佛组”、“青年学佛进修班”,利用周末的时间为青年人开办讲座,举行共修。其后,又应邀到各地举办佛学讲座。从此以后,济群就这样走上了弘法道路。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净慧大和尚慈悲,让我为大家开讲《普贤行愿品》(简称《行愿品》)。藉此因缘,正好和大家共同学习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